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他们,带你重温光辉岁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人物扫描

2018-11-26 16:31:0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他们,带你重温光辉岁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人物扫描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郝晓静、姜伟超

“我们无量山的樱花开了。你要来还是不来?你要来,我们就等着你……”清亮而悠扬的歌声,粗犷而奔放的舞姿,激荡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这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艺术家阿本枝热情演绎的一曲“跳菜”歌舞。谈起40年来家乡的翻天巨变,阿本枝掩不住内心的激动。此刻在他的身后,一张彝族“跳菜”队舞动乡里的生动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如今,走进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便如同踏上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机。那一个个穿梭于历史镜头前的人物,正带领着我们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感悟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40年前,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炸响了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就在那个冬夜,35岁的严金昌与另外17户村民在一张褶皱破损的薄纸上,坚定地按下了一片红手印。第二年,村民家的院子里,头一回堆满了粮食。

如今,展厅中赫然摆放着一尊铜像,40年前这些“改革英雄”立下“生死状”的历史瞬间被永远定格。那一枚枚鲜红的手印,似乎仍沸腾着当年的热血。

“那时,我们冒死搞起包产到户。这些年,从人人分地到人人持股,今年又人人分红,日子越过越好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距离小岗村约2000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八步沙,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动,6位年龄加起来300多岁的老汉,也在一份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

这一干,就是37年。

父死子继,三代接力,把大漠变林场,把林场变公司。展览中,“六老汉”与其后代“六兄弟”感人的治沙事迹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令无数参观者驻足感慨。

“这片沙漠是我们拿手抠开的,树是我们用汗水浇活的。治沙保卫战是替20年、50年甚至100年以后的子孙打的,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六兄弟”的老大、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目光坚定。

上世纪90年代,就在治沙老汉们挥锹植新绿之际,电力工人张黎明正和他的同事在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中艰难跋涉,以人拉肩扛的方式,翻山越岭,架设线路。

工作30多年来,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被誉为电力抢修“活地图”的“时代楷模”张黎明,此刻正站在自己的照片前,分享着他对我国电力发展辉煌历程的切身感悟。

“许多曾经的盐碱滩涂,如今已是智慧城市,随处可见风电、光伏等发电设施。电网建设及运行也从最初的人拉肩扛,变成现在的无人机、智能巡检机器人,更加安全可靠。”张黎明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改革开放40年,也是科技工作者奋力寻求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行”再到“领跑”跨越的40年。

凝视着展厅中的蛟龙、海龙、潜龙“三龙”体系深海探测装备模型,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十分感慨。

“40年来,我们在装备能力和技术手段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以前我们只能看着外国人水下拍到的照片和视频,但自从有了‘蛟龙号’‘勇士号’等载人潜水器,我们可到深渊区、热液区实地探索,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非常奇妙。”杨磊说。

改革开放40年,更有一代代中国人走出国门,深刻感知着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的脉搏。

展厅中的一张照片,记录了中国专家在2018年科特迪瓦水稻技术海外培训班上向学员介绍水稻品种的情景。

“这些年,我们为当地培育出了10余个水稻新品种,产量和品质较当地主栽品种大幅度提高,其中更有4个新品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品种’。这是对中国专家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农业技术的肯定。”照片的主角、中国援科特迪瓦农业技术组水稻专家张勇自豪地说。

如今,张勇已对这片浸洒了无数中国援非专家心血与汗水的热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坚信,5年来持续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开放步伐,拉紧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纽带,在新起点上书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