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1月24日电 题:广西巴马“养生热”折射生态“含金量”
新华社记者夏军、曹祎铭
年接待游客数量从10多年前不足1万人次增到如今520多万人次,超过10万“候鸟人”留居于此,本土矿泉水打入国外市场……近年来,依靠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地处广西深山里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往,生态经济“多点开花”。专家指出,人们对长寿养生的追捧折射出生态的“含金量”。
生态环境让山区县有了强大“引力”
一年前,65岁的王丽从哈尔滨刚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村时,就被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她租下一间民房,租期11年半,打算长期在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寨生活下去。
坡月村不大,村子被群山环绕,山脚下盘阳河静静流淌,河水碧绿如带。世代见惯的青山绿水,在村民们眼中没有特别之处。但正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
尽管地处偏远,巴马仍具有强大的“引力”。如今,在巴马街头,四处都是酒店、宾馆和民宿。当地人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这些住宿点全部客满。
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潘奇芳说,巴马全县约30万人,百岁以上老人有90人,长寿比例如此之高,与巴马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无关系。
“这里生态好,青山绿水,没有雾霾。雨后薄雾笼罩大山,像置身仙境一样。”一名长期居住在巴马的外地客人说。
“我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王丽的儿子成了家,她也退休了,去年她和老伴下决心来到巴马生活:早晚在山脚下散散步,在盘阳河边打水……
76岁的李文沪从福建省三明市来到巴马居住,老人说:“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别具特色,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特别高。”
坚守生态底线 贫困山区发展有“底气”
如今,生态和长寿已成为巴马两大“标签”。
巴马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此前曾大力发展矿产冶炼行业,由此带来的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对巴马环境带来了伤害。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马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拳治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坚决关停、淘汰“三高”企业,立足独特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长寿养生经济”,今年1月至10月,巴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7天,优良天数率达98%。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巴马科学分析研判全县环境保护的现状、难题及原因等,推出有力措施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管护,全县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度增长,目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
巴马还恪守全县林地面积不低于15.7万公顷、森林面积不低于14.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不低于670万立方米的生态红线。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长寿经济“多点开花”
越来越多游客来到巴马,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长寿经济开始“多点开花”。
火麻、山茶油、藕粉、野生菌是巴马农家日常生活食品,如今这些食品开始受到受到热捧,被视为“长寿食品”而热销,有的甚至成为巴马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县油茶林、火麻林种植面积,以及巴马香猪养殖量不断增加,带动了许多山区群众脱贫。
巴马良好生态的“名号”越来越响,统一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来巴马开发水产业,“巴马活泉”“巴马丽琅”等品牌天然泉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些品牌迅速进入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市场,有的打入国外市场,并广受欢迎。巴马县工信局局长李春龙说,目前全县有19家水企业,其中4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饮用水行业有5个广西著名商标。
在冶炼行业从业20多年的伍永田告别“老本行”,2014年开始在巴马做矿泉水开发,打造的“巴马活泉”品牌迅速占领市场。“冶炼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矿产也总有开采完的时候。”伍永田非常庆幸自己的转型,“我们现在吃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态饭’。靠着这座‘金山银山’,发展是可持续的,子子孙孙都能受益。”
新华社南宁11月20日电(记者雷嘉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蚕茧产量达39.5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8%,广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