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村村民曾禹尧说:“我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吸引了104户村民参股,八成以上以前都是养猪户,他们平时是股东,忙时当工人。”曾禹尧介绍,“这些大棚投入约2000万元,一亩造价8万元,省里、区里各补贴25%。”
“未来的规划中,瓦洋口将建成集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老百姓可以依靠湿地生态公园择业致富,这条生态发展的路,我们一定会坚持走下去。”何明星充满自信地说。
在盘锦辽河口附近海域,这片曾因盲目开发、滥围滥养造成“人进鸟退”的湿地,正在进行全面退养还海的生态修复工程。辽河口湿地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湿地之一,过去曾被称为“黄渤海鱼类的摇篮”,由于多年大面积围海养殖,生态环境曾大受影响。
“潮水过去被人为隔断从而打破生态平衡,现在通过拆除相关封闭隔断,使得辽河水和海水都能自由进出,滩涂将重返生机。”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说。
今年5月起,盘锦开始全面实施这项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滨海湿地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实现退养还海1.2万亩。根据无证、非法、有证到期等不同情况,将依法逐步收回余下的围海养殖区域,逐步恢复自然生态。
贵州赤水市这座因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而闻名的“黔北边城”,生态环境优越,但也曾是多年的国家贫困县。“生态环境好是赤水最大的财富,绿水青山就是赤水的‘绿色银行’。”赤水市复兴镇党委书记王大才说,但如何从“绿色银行”里提出钱来,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赤水亟待攻克的难题。
多年来,赤水市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发展的路子,从漫山遍野的竹子上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当地土壤环境和地理条件适合竹林种植,“插一把筷子就能种出竹子来”,赤水市大力鼓励农民种植竹林,当地的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竹子造纸,产品远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