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成都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2018-11-20 21:01: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成都11月20日电 题:从“富口袋”到“富脑袋”——成都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新华社记者李倩薇、余里

走进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沿着通村入户的沥青路,掩映在竹林间的农舍、陶艺、染坊、餐馆渐次入眼。地理位置上来看,明月村是成都市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但如今这里热闹不已。

“我们这里有茶山、竹海、明月窑三个特色资源。”村委会主任吴俊江说,乡村振兴,明月村奏起了三部曲。

村里先是花大力气修复了川西特有的乡村居住形态——川西林盘,提升了人居环境;然后是盘活了闲置农房院落,引进蓝染、陶艺、篆刻、剧场、音乐酒馆、美术馆和主题民宿等40多个文创项目,吸引了100多位“新村民”慕名而来;三是由村委会组织村民入股,成立明月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打造集家庭农场、林盘民宿、研学课堂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如今,明月村已形成陶、茶、竹三大特色产业,成为名声在外的文化艺术聚集地。2017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总收入超9000万元。同时,村民通过出租闲置院落、入股合作社、创业就业等途径拓宽增收渠道,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03万元,同比增长15%。

像明月村一样,成都已启动100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工作,到2022年,将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通过挖掘特色地域文化,改善乡村风貌,助推传统农业升级。

在今年5月份开幕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来自成都乡村的建筑“竹里”入围参展。这座“∞”形建筑由同济大学教授设计,坐落于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如今已成了网红建筑,众多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

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竹编手艺在道明镇代代传承。但长期以来工匠们主要编竹筐、花篮等低附加值产品,不仅收入低微,也令这门手艺的传承面临困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