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看“公园城市”理念如何重塑城市肌理

2018-11-16 11:0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成都11月16日电(记者李力可)在成都,有一条“锦江绿道”,跨越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著名景点,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而就在一年多前,这条道还由于道路不畅、景点不敞开、河道水质不佳等原因,让周边居民苦恼不已。一年时间的变化,缘于当地一场“公园城市”建设的革命。

近日,四川省印发《关于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锦江绿道”的类似变化,将会在更多地方显现。

  “生态优先”引领城市发展

走进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的鹿溪河生态区,便走进了一个拥有130余种植物的植物园。由于在规划建设上最大限度保持了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以及对原生植物的保留,建设占地3800亩的鹿溪河生态区在10个月时间内便建成开放。

“鹿溪河生态区是天府新区由北向南、组团式建设发展的重要生态走廊。”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水务处处长任伟介绍,利用泄洪渠两岸的低洼地块,建设者打造出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芦苇、菖蒲等植物通过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元素进行代谢;鱼类通过捕食抑制了藻类的繁殖生长,有效消减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兴隆湖中,我们也使用了类似的方式对水质进行净化,现在不需要人工干预,水质自己就能不断改善。”任伟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天府新区1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0%以上是生态、农业和河流湖泊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不到40%,从城市规划上为未来发展留白。

“过去是城市发展围绕城市建设,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的城市建设应围绕城市发展的需求,坚持生态引领,为人民服务。”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鹏介绍,一个个街区、校园、产业功能区正被镶嵌到公园城市之中。

  “最长绿道”重塑城市肌理

新区建设“嵌”城入园,旧城则引绿入城。通过建设总长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成都正用绿道将过去割裂的市民出行和公共服务重新梳理、连接,优化布局,塑造城市形态。

锦江穿城而过,7.4公里的“锦江绿道”跨越了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而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由于道路不畅、景点不敞开、河道水质不佳等原因,让周边居民苦恼不已。

经过一年多的清淤截污和绿道建设,如今西郊河“重获新生”,沿线的文化公园和百花潭公园还将围墙后退,敞开沿河绿道供市民通行,“摇身一变”成了市民家门口的带状公园。

“公园城市要求以公园的极致形态来规划建设城市,而绿道成了让公园肌理融入城市的血管。”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景观处副处长张帆介绍。

据张帆介绍,除了区域级绿道,成都天府绿道系统还有城区级绿道和社区绿道。社区绿道就像毛细血管,根据不同区域的侧重点,梳理出到学校、医院、地铁站等服务节点的道路,用绿道进行串联,打造15分钟服务圈。目前天府绿道已经串起成都上千个文化和体育设施,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便利。

  “新场景”的新表达

“从6月试营业以来,咖啡店在没有做营销推广的情况下,营业额每个月都在翻翻。因为身在公园中,这里窗外就是公园湖泊,远眺则是城市高楼,晚上灯光一亮更是独一无二的美景。”成都建工集团旅游有限公司弥远事业部总经理刘峰介绍说,他们的咖啡馆开在成都市高新区的桂溪生态公园中,“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在公园中开一家咖啡店,而是希望成为城市中的旅游目的地。”刘峰表示,是公园城市给他们带来了这种变化。

“公园和城市的建设是物化的外在,而各类场景的营造则是公园城市的价值凸显之处。”唐鹏介绍,通过运用新技术、新业态转化公园城市价值,成都将把公园城市建设与绿道建设、新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工作统筹结合。

“在规划建设中,我们还将邀请更多企业和商家参与,开放多种参与形式,创造更多消费场景。”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负责人钟涵怡说。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成都将探索制定公园城市指标体系,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