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1月8日电 题:深圳:“拓荒牛”犁出“美丽春天”
新华社记者樊永强、程瑞 解放军报记者吕德胜
11月8日,深圳莲花山下,“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展览全景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
从南粤边陲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飞跃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安放着一座“拓荒牛”青铜雕塑。在这座象征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特区精神的塑像背后,承载着共和国军人的贡献。
1979年春天,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肩负起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
初创时期的深圳,基础建设几乎为零。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帷幕。
“我是一天天看着深圳从一张一穷二白的草图变成震撼世界的改革样板的。”65岁的摄影师周顺斌曾经是基建工程兵先遣团的宣传干事,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的深圳萧条落后,一眼望去,到处是荒草滩和鱼塘,人们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沙土路。”周顺斌说,部队进入深圳第一天,就在地上挖坑支锅,自己开荒,用毛竹搭起竹棚,一住就是好几年……
艰苦条件下,年轻的共和国军人如“拓荒牛”一样,在贫瘠的大地上开垦出了“美丽的春天”。
新华社沈阳5月8日电(记者于也童)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辽宁开原人王强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张相镇石家堡子村,在自家认领的“开心农场”中,和家人一起浇水、施肥、种菜,度过了充实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