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1月7日电 题:“机器换人”渐成趋势:在“农业奥林匹克”上感受农业供给侧改革之力
新华社记者陈晨、姚友明
依托北斗导航实现农机无人驾驶,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用手机App控制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农民坐在家中就能“下地干活”……
记者在被誉为“农业奥林匹克”的第2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采访了解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加速向机械化生产转变。一批自动化、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涌现,让“机器换人”在农业领域渐成趋势。
6日,山西省临猗县成学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成学第三次来到杨凌。此前两次来参加农高会,他亲眼看到了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良播种机现场作业,深受震撼。回去后,他立即联系厂家购买了农机,并成立了合作社。两年来,合作社带动60多户群众人均增收30%,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免耕播种机不用人工翻地,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还能实现精准施肥,使玉米不易倒伏。”王成学说,这次来杨凌,他又看到了许多升级版的农业机械,不虚此行。
连日来,在农高会的农业机械展区,许多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前都围拢着南来北往的农民参会者。一款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颇为引人关注,这个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名教授创办公司研发的设备,由卫星接收天线、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导航终端、行车控制器、角度传感器等部分组成,安装到农机上,可以使农机按照设定的路线自动完成起垄、播种、喷药、收割等农田作业。
该公司工作人员史云翔说,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作业,将驾驶员解放出来,还能将人工操作时的“少重不漏”变为自动化的“不重不漏”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目前,这一系统已在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广泛使用。
4月18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同联合国经社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菌草技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质性贡献”高级别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