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1月3日电 题:“中国的‘未来感’是中国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专访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耿鹏宇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快速推进,已成为全世界最具‘未来感’的国家,这是中国科幻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一身便装、黑色边框眼镜、脸上时常带着微笑……3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期间,55岁的刘慈欣刚一出现,即成为关注焦点,科幻迷们争相与其合影、索要签名,刘慈欣都微笑着一一满足。
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三体》以恢宏的笔触描述了地球文明以外的“三体文明”,并于2015年获得了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
2015年8月24日,当美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宣布《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时,刘慈欣坦言有种“不真实感”。
“在此之前,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位置可言,西方甚至不知道中国有科幻文学的存在。”刘慈欣说。
中国科幻界普遍认为,刘慈欣的《三体》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科幻文学。随后,《三体》被译为英、法、德、西等十多种语言在全球热销,中国的科幻作品开始打破文化的陌生感走向全球大众。
2016年,另一位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科幻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科幻作家连续两年摘得雨果奖,提升了中国科幻在世界科幻领域的地位。”刘慈欣说,此后越来越多中国科幻作品被翻译出版,有些还成了英文、德文畅销书,全世界对中国科幻的关注度正不断提升。
但在刘慈欣看来,《三体》等中国科幻作品的走红,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新华社迪拜3月9日电 专访: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个更开放的头脑——访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 新华社记者苏小坡 “科幻小说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开放的头脑,能够面对未知世界的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