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过去,1998年,罗俊发表105ppm(1ppm即百万分之一)相对精度的万有引力常数测量结果,成为当时世界上测量精度最高的G值之一。这一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的基本物理常数所收录,并以华中理工大学英文缩写HUST命名。
位于中国中部的这个小山洞引起了世界关注,国外专家将其誉为“世界引力中心”。
基础科学研究犹如攀爬陡峭的巉岩,漫长而艰辛。引力实验更是一项十分长期艰苦的研究,从实验设备的设计、打磨,到实验数据的取得,每前进一步往往需要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苦“熬”。
又经过十年实验和研究,罗俊团队将G值测量精度提高到26ppm,这是采用扭秤周期法测得的最高精度G值。实验结果再次被CODATA值收录,命名为HUST-09。
“这个精度相当于在一个1米杆的一端,放上一粒灰尘千万分之一的重量,也能测量出来。”罗俊说。
“做这样的实验没点‘疯狂’与‘执拗’,是坚持不下来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涂良成说。
这样的“疯狂”和“执拗”从未停歇。又是一个十年过去,罗俊团队采用扭秤周期法和角加速度法两种不同方法,在同一实验室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给出了目前国际上最高精度的G值,相对不确定度优于12ppm。
“也许在外人看来那是相当的枯燥,但我们没有觉得,因为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科学还没解决的领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哪怕你只获得一点点进展,都会非常开心。”团队成员杨山清说。
从罗俊到“70后”的周泽兵、胡忠坤、涂良成,“80后”周敏康、杨山清、段小春,乃至“90后”博士生、硕士生,一代代“引力人”就这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硬是把基础研究的“冷板凳”生生给“坐热了”。
> 新华社日内瓦9月17日电(记者凌馨 施建国)在世界经济论坛第12届新领军者年会召开前夕,世界经济论坛于17日发布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榜单,三位来自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国科学家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