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0月31日电(记者柳王敏)图例、交通线路、贫困户所在点、全村基本情况、“一对一”结对帮扶名册……在湖南省东安县井头圩镇廖家村村部会议室,一幅手绘的“贫困户位置概况图”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在地图上看到,兜底户、易地搬迁户、预脱贫户、已脱贫户等分别用不同的图例注明,贫困户名字全部被标注在地图上,红黑两色字体、实虚两种线路,平面图上整个廖家村的贫困户位置概况一目了然。
“我们廖家村地形复杂,以丘陵为主,多岔路,快捷入户找人不容易,村干部带路又人手不足。”廖家村村干部陈海华告诉记者,山区贫困户无法卫星定位,扶贫队员来村工作较难开展。2017年他和村里其他几位干部,想到了手绘地图的点子,“这样扶贫队员就能很快找到贫困户位置了。”
廖家村2017年由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林地面积11000余亩,稻田面积2900余亩,山多地广、住户分散,有667户2400余人。全村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外出务工,2014年识别贫困户55户151人,预计到2018年底将实现整村脱贫。
陈海华认为,“手绘地图”不只是标注出了扶贫线路,对于分析贫困户位置和致贫原因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村东北角这一带,是贫困户的集中分布区,那么可以判断这一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比别的地方差,在产业帮扶、人居环境改善上,我们也要因地施策。”
如今,廖家村已陆陆续续修了8.5公里通村到组的水泥路,村里交通状况极大改善。随着村里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马铃薯和药材种植等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手绘地图”也跟着绘制出了2018年最新版。“期待有一天我们能绘制出村里的致富线路图。”陈海华说。
在贵州关岭县,沿着北盘江和打邦河,几乎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火龙果。(采访对象提供)公路边的一处水池因为种植户倾倒的火龙果而变成了粉色。本报记者张典标摄 6月22日早晨5点,天边刚露鱼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