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10月26日电 题:曾云英:坚强面对苦难 带领村民致富
新华社记者宓盈婷
17年前的一场大火,让曾云英原本幸福的生活蒙上阴霾,丈夫徐志松严重烧伤造成重度残疾,从此只能卧床。那一年,曾云英28岁,一双儿女正在上小学。她咬紧牙关、眼泪往肚里吞,用柔弱的双肩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如今,作为一名村干部,她竭尽所能帮助困难群众,带领全村3000多人脱贫致富,成了村民口中的“热心书记”。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岐厝村是曾云英的家乡,也是她从出生就不曾离开过的地方。一张桌子、两条长椅、一台冰箱、一张紧靠墙壁的床……曾云英的住处简陋却很整洁。她的丈夫常年躺在这张床上,床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照片里的徐志松年轻、面庞清秀,那场无情的大火毁坏了他的容貌,剥夺了他的行走能力,更一度击垮了他的意志。
“曾经想过自杀,但都被阿英劝阻了。如果没有她,这个家早就支离破碎了,我也不可能活到现在,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娶她。”徐志松说。
“可能是我上辈子欠你的,这辈子还清了,下辈子可别再找我了。”曾云英打趣说道。
意外发生后的头几年里,曾云英不曾奢想,自己有一天还能和丈夫如此轻松愉快地聊天。
“出院前医生对我说,他可能活不过一星期,让我做好心理准备。”曾云英说,出院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徐志松反复发高烧,神志不清,“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让他活下来。”
翻身、擦拭身体、喂饭喂药,曾云英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日复一日,毫无怨言。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徐志松逐渐恢复了意识。“人要有担当,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我,我相信他也会不离不弃。”曾云英说。
从前,徐志松是家里的顶梁柱。“大事小事都由他做主,我从来不过问也不操心,突然所有的压力都落在我一个人身上,当时真的很无助。”曾云英说,丈夫出事后,家里欠下了10几万元债务。为了还债,她去邻村的制衣厂打工,每天早上7点上班,傍晚回家给丈夫和孩子们做晚饭,然后马上又赶回厂里,一直忙到晚上11点,回家后还要帮丈夫擦洗身体、换药,躺下时已是凌晨。
这样的日子,曾云英坚持了6年。
有一回,曾云英因为睡眠不足,缝衣服时不小心被针扎了手,鲜血直流,钻心的疼。她向厂里请了假,一个人走到村里的河边,哭了两小时。“当时想把心里压抑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这10多年来我好像只哭过那么一次。”
除了身体超负荷外,曾云英的内心也饱受煎熬。面对变故,徐志松很长时间无法接受,性情大变。有一次,曾云英给徐志松喂饭,却被喷了一脸。“我知道他心里难受,我不怪他。”
看到妈妈为了这个家早出晚归、忙里忙外,女儿徐晓芳很心疼。平时放学后,她会和弟弟一起照顾爸爸,帮妈妈分担家务。“有时候连续几天只喝白米粥,饿了也不敢告诉妈妈,她已经够辛苦了,不忍心增加她的负担。”徐晓芳说,在她心中,妈妈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她从小教育我们,一切苦难都会过去,只要我们坚强、乐观。”
凭着多年的打工经验,2006年,曾云英和朋友共同创办了一家砂石厂,由于厂子效益好,一年后她就将家里欠债还清。2009年,曾云英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连任至今。
总人口3000多人的岐厝村曾是贫困村,村民们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曾云英利用外出考察机会,学习其他地方的好经验。她带动村民发展林果种植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效益可观。“有的家庭光靠林果种植一年就有3万元收入。”曾云英说。
从2005年起,福厦铁路及周边道路陆续开工建设,征用村里土地,拆迁后,村民们纷纷搬进了新房。曾云英想着,利用村子毗邻火车站的优势,引导村民就近就业。“目前已经引入2家电子厂、3家鞋革厂、4家制衣厂,带动村相关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下一步打算在村里发展物流业、乡村旅游业,建一个妈祖公园,弘扬妈祖文化。”对于村子的发展,曾云英已经有了规划。
如今,曾云英的儿女都已成家,并在当地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苦尽甘来的曾云英,不忘帮助他人。将自家新房无偿用作临时值班室,自掏腰包为村里修路,资助困难户孩子上学……
村民陈玉书的儿媳5年前被诊断出血管癌,高昂的医药费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书记听说我家的情况后,当下就把钱包里的600元钱全部给了我。”陈玉书说,“她经常挨家挨户慰问村民,只要我们有困难、有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有能力帮助别人,就要尽心尽力去做。”曾云英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