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17日电 题:“懒汉”变勤致富记——四川省马边县村民李英门的脱贫故事
张超群、彭涛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袁家溪乡庄家坝村的村民李英门现在是周边几个村的种猪配种技术能手,刚为邻村前来配种的3头母猪配完种,他脸上挂着笑容给记者算起了收入。
“去年,村里扶持我养种公猪、育肉猪、种茶叶,没想到一年下来家里纯收入将近19000块,比之前的3000多块多了好几倍”,已经脱贫的李英门感到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过去,李英门却在村里“懒”出了名。田里的庄稼他懒得种,玉米水稻收成少得可怜;茶园他懒得打理,杂草丛生;仅有的一头母猪还瘦得皮包骨头。一年到头,全家基本靠吃低保和慰问物资度日,一家三口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
2014年,李英门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尽管有驻村干部动员他靠养猪和种茶增收,但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马边彝族自治县副县长、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曲别曲一介绍,脱贫路上的“懒汉”体现出贫困户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当地脱贫过程中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都存在或多或少类似的问题。
为此,马边县从2017年9月起,以“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为指导,制订出让“懒汉”不懒的特色办法,一手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在动力,一手精准帮扶,为贫困户制定专属脱贫方案,开展农牧技术支撑,用好政策激励扶持。
要让“懒汉”不懒,解决由“不动变心动”是关键。马边县组织起各层级“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宣讲团,精选与“懒汉”家庭条件,生产环境相似的脱贫示范户会同帮扶干部入户宣讲,面对面交流,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内在动力。
李英门回忆说,“真正让我动起来还得感谢我的邻居李富生。别看他个子矮小,有病在身,一年四季到森林雪茶叶基地摘茶叶、打笋子、到山里找虫蒌、养猪种庄稼忙得很。他到我家算收入账弄得我脸又红又烧。差不多的家庭条件,收入差距没法比,生活质量没法比。儿子的一句‘你不要让我看不起’也刺痛了我的心”。
2016年,看到差距的李英门成为村里养猪种茶队伍中的一员。驻村工作组用每户6000元产业发展资金请畜牧局专家为他精选了两头种公猪,安排当地党员养猪示范户罗格罗一点对点教他种猪养殖和配种技术。在乡上的“农民夜校”,李英门还学到了他急需的茶叶种植管理和采摘技术。当年养种猪、种茶叶就给他家带来9600余元收入。
尝到甜头的李英门第二年申请到1万元的产业扶贫周转金,增养了几头肉猪,加大了对茶园的投入,纯收入翻了番。如今,已经脱贫的他劲头正浓,正盘算着利用小额贷款和产业扶持资金扩大种养规模。
庄家坝村村主任俄别英门说,“感恩奋进”激发起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村里近10位“懒汉”已经全部加入乡上的种养专业合作社。
庄家坝村“懒汉”不懒的变化,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据统计,2017年,马边县减少贫困人口666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3.74%下降至10.46%,有5184户贫困户累计获得119.14万元奖金和相对应政策扶持,马边县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
> 新华社成都10月15日电 题:“运气最差”的秦发章“时来运转”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蒋作平、刘坤 “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运气。时代好,扶贫好,好运从天降临了。”这是贫困户秦发章今昔变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