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银川9月16日消息(记者郭长江 徐升)芬芳桃李满天下,薪火相传六十载。9月15日,宁夏大学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数千名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共聚一堂,重温“沙枣树”精神,向着“建设西部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携手前行。60年来,宁夏大学培养了19万名毕业生,学校已成为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部区合建”综合性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海内外校友欢聚一堂(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1958年,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诞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来到宁夏银川,面对的极其艰苦条件和环境,开启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六十年拓荒创业,一甲子锲而不舍,如今的宁夏大学已成长为西部边陲的人才摇篮。校园占地面积增至2938亩,固定资产增至20亿余元,校舍面积增至67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23000余人,教职员工达到2600余人,已成为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等11个学科门类的“部区合建”综合性大学。
合影留念(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始终是宁夏大学60年来不变的使命。近年来,学校抢抓“部区合建”新机遇,围绕煤炭清洁利用与绿色化工及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民族学两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年均科研经费增长15%以上,2017年达到1.8亿元,国家科学基金立项达到100项。建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2个。“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正式立项建设,实现了自治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宪法学、古代文学、语言学、西夏学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2016年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7年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探索形成了由“教授+骨干+研究生组团,带项目、带团队、带成果,进基地、进企业、进园区”的“三带三进”服务地方新模式。
先进个人表彰(央广网记者 徐升 摄)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凸显着当地群众世世代代喊水、叫水、盼水之情。这个位于宁夏中部的乡镇曾经流传着“天旱窖枯水断流,麻雀渴得喝柴油”乡间民谣,干渴与贫困如影随形,很多村民因此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