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17日电 题:水沁旱塬 幸福花开——宁夏数十载构筑“生命水脉”
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从人拉驴驮到“活水”入户,从风沙肆虐到绿树成荫,一项项扶贫扬黄工程犹如一条条“生命水脉”,滋润着宁夏最干渴的土地,为中部干旱带的百姓带来希望和幸福。在自治区成立60年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运行多年的宁夏扶贫扬黄工程迎来新生,群众脱贫致富就在眼前。
扬来“活水”润民心
站在宁夏红寺堡扬水首级泵站前,记者看到,多排扬水管道并行,黄河水由低向高抬升,甚是壮观。今年,运行20年的扬水工程实现“脱胎换骨”,奔腾的黄河水将更顺畅地直达群众心田。
雨后,何国昌的小院里梨树和枣树枝繁叶茂。19年前,从300多公里外的山区彭阳县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何国昌一家喝上了黄河水。“在老家,靠人挑驴驮抢苦咸水吃,哪见过水龙头,拧开就有水!”何国昌指着哗哗水流笑着说。
何国昌的家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一两百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缺衣少食。
扬黄工程的运行改变了这一地区百姓的困苦生活。“没有黄河水,就没有红寺堡的今天。”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副处长道华说,随着1998年工程开工并于当年主线建成试水,原是荒漠半荒漠区的红寺堡,如今已有20多万人在此定居。
全新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取代了建设标准偏低、运行效益降低的老旧设备,去年起,红寺堡扬水工程启动更新改造,合并泵站、提升流量,进一步提高了供水保障率。
据了解,红寺堡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和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被称为宁夏三大扶贫扬黄工程。上世纪70年代,国家启动建设扶贫扬黄工程,将黄河水抬升数百米引入中部干旱带最渴的盐池、同心、红寺堡等县区,破解水困。如今,多数老百姓家通了自来水,感念“黄河水甜”。
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人才、构建工程能力、发展工程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在线教育来推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科技界和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原标题:这个国家,把中国工程印在了自家纸币上利比里亚、塞内加尔、乍得、马拉维、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过去15年,台湾在非洲连失“邦交国”,如今只剩下斯威士兰一个所谓的“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