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8月份全国火灾数据给我们什么警示(2)

2018-09-18 09:56:06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消防局有关负责人惋惜地告诉记者,火灾事故中,很多老年人在听到警报时,第一反应不是采取应急自救措施,而更倾向于出门观望;在得知火情之后,老年人更倾向于收拾财物,而不是第一时间逃生。在平时生活中,老年人往往不舍得丢弃旧衣物、废旧塑料罐、书报等杂物,并堆放在家,埋下火灾隐患。一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即使具备消防安全知识,但在较为严重的火灾中,缺乏足够的体力离开火场。

我们应更加注重推进消防工作的社会化。8月份,全国消防队伍(含部分非现役消防队伍)共接警出动11.3万起,共出动消防车18.8万辆次、消防员110.5万人次,从灾害事故现场营救遇险被困人员14857人、疏散43899人,抢救保护财产价值24.8亿元。消防部门的救灾工作做得及时、高效、扎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群众对消防部门的依赖性依然较高,自身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控能力。

消防官兵向记者透露,发生火情拨打火警电话的意识,已在广大群众中普遍形成,但“在等待消防队伍到来的时间里做什么”,许多人并不知晓,而这个问题才真正体现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水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火情较轻的阶段,在通知消防部门之后,如果果断采取科学稳妥的应急措施,就能有效控制和减轻火情,减少火灾给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消防安全工作应该由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当前,以积极参与灭火救援、消防志愿服务、消防知识传播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消防工作,应该尽快增加力度;火灾防控的基层基础工作,应尽快全面夯实;“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应尽快建立起来。

“灭了多少场火、挽救了多少人”的成果固然令人欣慰,但在当下,“消除了多少隐患、建立了怎样的应急措施和机制、安全教育的效果如何”的实践更为重要。火灾总是潜藏在人们的麻痹大意中伺机而起,而“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态度和科学积极的行动,能将其驱逐出人们的生活。愿社会各界能从8月份火灾的教训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本报记者 彭景晖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