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银川9月12日消息(记者许新霞)水是发展的命脉。这句话对于曾经中南部靠天吃饭、北部因黄河而兴的宁夏来说尤其如此。
宁夏的治水史绵延数千年。历史上,早在2200多年前,秦朝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逐匈奴,在河东设郡置县、开渠灌田、屯垦戍边,正式拉开了宁夏水利开发的历史大幕,历代修建的秦渠、汉渠、唐徕渠、惠农渠等古渠流润至今,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引黄古灌区。因此,有人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开发史。兴水利、除水害是宁夏水利人不变的使命。
伴随着新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60年来,宁夏水利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工程水利阶段。建国后至新世纪以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以农业供水服务为重点,宁夏北部平原建成了近520万亩的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建成了近100万亩的扬黄灌区,南部黄土丘陵建成了近50万亩的库井灌区,初步形成了全区灌溉、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工程体系,不仅造就了“十大新天府”的盛景,而且创造了“旱塬变绿洲”的奇迹。
第二,资源水利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利是经济的命脉,面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困局,宁夏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主,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中心,拓展和延伸治水的内涵和外延,一个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态各业服务的大水利格局加快形成。全区共有300多万群众告别了千百年喝水难的苦涩历史,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完成了11个县区水务一体化,供水覆盖宁东等12个主要工业园区和9个县区200多万城乡居民。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占全区灌溉面积的1/3。五年来,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6提高到0.52,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91立方米,年引黄河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9亿立方米稳定在65亿立方米左右。
第三,现代水利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断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转向以系统治理为主,以保障水安全为目标,加快治水理念、治水方式、治水路径向现代化转变,宁夏初步建立起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兼顾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迈入了开放治水的新阶段。实现了所有河湖水系河长制全覆盖,黄河宁夏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全区河湖水环境持续向好。大力深化水利改革,宁夏水权试点率先通过全国验收,中央水流产权确权试点、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等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实施“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率先建成全区统一“水慧通”平台,三大扬水泵站自动化基本建成,有效拓展了治水新空间。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使“塞上江南”有了文化之魂。
通过60年持之以恒的建设,宁夏山川不仅对旧渠道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和整治,还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及西干渠、东干渠、跃进渠、山区水库等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水利事业迅猛发展,先后建成了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扶贫扬黄、沙坡头水利枢纽、西夏渠、艾依河、宁东和太阳山供水等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又率先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实现了水往“高”处流,破解了工业和城市发展用水瓶颈;率先全境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形成了“一堤六线”的黄河保护利用新模式;率先启动现代节水生态灌区建设试点,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平台;率先出台了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意见,72项改革顺利推进。水土保持“彭阳经验”在黄土高原推广,减少亿吨泥沙入河,成为全国唯一的沙化逆转省区。流淌千年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在墨西哥成功申遗,被国际灌排委誉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亮出了宁夏“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白耀华介绍,保护母亲河行动、国家节水行动、水网升级行动、水利扶贫行动、深化改革行动、数字治水行动和文化兴水行动“七大行动”将成为宁夏水利今后一段时间实施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大力实践“统筹城乡、改革创新、节约高效、开放治水”,积极探索水治理新路径、新方式、新业态,力推水治理体制机制取得重要突破,计划于2020年初步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治理现代化格局。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8日电 新疆:“民情书包”夯实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新华社记者刘兵、齐易初 朴实的军绿色斜挎式帆布书包,总能勾起一代人对青春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