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5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日报记者宋明慧)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近日正式公布——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青海省生态办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已累计下达投资97.1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0.5%,累计完成投资95.48亿元。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今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共落实投资9.4亿元,年度目标确定为完成9亿元的项目投资和相应的建设任务。截至6月底,共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项目投资5亿元,超额完成0.5亿元,占上半年目标任务的111.1%。
从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如今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正在得到有效改善,各项生态指标正在不断向好,雪豹、棕熊、欧亚水獭等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藏羚羊种群数量也较上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增加。
今年年初,经国务院同意《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前不久,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重大科技专项,将立足于已初步建成的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星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促区域内多种生态要素良性可持续发展。
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在2017年投资7亿元基础上,2018年继续投资8亿元,实施3大类2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投资1.85亿元,在国家公园内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2018年度建设项目。
逐步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作用,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先后累计投资20亿元,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2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从2016年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始终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牵引性工程全力推进,制定实施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省级及州级层面组建管理机构,并整合相关部门实行资源环境统一管理规范等,在打破“九龙治水”和解决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上取得了新突破。
不仅如此,还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为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
近日,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道梁保护站,成立了国内首支藏羚羊迁徙护航队,40名牧民“转型”生态管护员将成为藏羚羊的护航员。队长尕桑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勒池村的一位牧民,也是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统筹考虑,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创新建立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目前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
三江源地区,当地牧民群众以实际行动保护着身边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也正在“反哺”当地群众,生态生产生活正在实现良性循环转变,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让“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