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广庆内画院里的内画鼻烟壶。2014年,“鲁派内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国青年网记者金佳丽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金佳丽)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媒体团来到山东省淄博市,探访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淄博市是齐国故都、聊斋故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地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手工业专著《考工记》、第一本农业专著《齐民要术》都诞生于这片土地;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等著名历史人物在这里创造了勋业。截至目前,淄博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包括周村烧饼制作技艺、鲁派内画、五音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巧、光华璀璨,但是也面临后继乏人、收入不多的困境,为此,它们的传承人勤勤恳恳锻炼技艺、努力创新表达形式,摸索“突围”困境之路。
周村烧饼博物馆内景。中国青年网记者金佳丽摄
守护优秀传统文化 吃苦耐劳传承技艺
“光明光明,像个烧饼,孙子吃了,好去当兵。外甥吃了,考大学生。”这首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一带的民谣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周村烧饼的喜爱。在当地,孩子满月和姑娘出嫁时要分食烧饼,取“分福、团圆”之意。刚出炉的烧饼呈金黄色,表面沾满芝麻粒,一口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响,浓浓的酥香便萦绕唇齿。2008年,周村烧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刚出炉的周村烧饼。中国青年网记者金佳丽 摄
> 根据《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122号)和《关于在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国信办通字[2015]11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要求
> “七夕·爱情驿站”线下活动现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钟达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7日电(记者 钟达)“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 孙钊 李华锡)15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会开始前,第三场“委员通道”开启,邀请10位来自多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陈彩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6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肖亮升)“公益林对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奚冬琪)全国政协委员骆芃芃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那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她拿起刻刀和石头,刻下了自己的第一枚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