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40年成功申报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018-08-01 13:41:05    科技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三江源、梵净山、九寨沟……各展区用多元手段呈现着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云山雾罩、碧水荡漾,带给人一丝清凉。

7月30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举办。“40年来我国成功申报了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居世界第四。”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在开幕式上说。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为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打造科学基础,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念就是特别强调以科学基础为指导的保护。

自然调查还需更多科学数据

“1973年,中国派代表团赴巴黎参加‘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二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代表团骨干就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中国科学院在生物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有50多个研究实体,200多个野外台站,其中相当一部分台站就设立在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保护区内。

在许智宏看来,自然资料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基础。“我们的工作起步晚,时间短,没有长期记录,资料是破碎的。”他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护区有着清楚、完整的自然资料,包括水文、土壤、多样性等等。这些本底资料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生态发展趋势。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植被生长地、动物栖息地都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长年累月的环境调查搞清楚保护区的动态,才好采取相应措施。”许智宏举例,比如西北一些保护区,羚牛长得大、吃草多、繁殖快,一旦把草都吃完了,别的动物就没食物了。类似这种情况,就需要做一点人工干预,维持生态平衡。

许智宏指出,目前我们的自然调查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保护区只是开始利用新装备收集资料,并没有科学利用需要的数据。“所以人与生物圈委员会要组织培训,教他们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料,不要等科学家来才做。其实只要受过一点训练,就可以对数据做初步处理了。”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