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真担心几年后地不能种了!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呼唤“再革命”

2018-07-18 07:56: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回收玉米、向日葵等根茬较大作物地膜的机械,河套地区残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

据农业部门测算,新国标地膜亩均用量约3公斤,按新国标膜能回收80%残膜计算,亩均可回收约2.4公斤,每亩地在不计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收入合计为12.4元至18元。

王志强说,残膜清理费时耗力,每人每天最多清理10亩地。旧国标膜易破碎,回收率低,收到的残膜也就卖个五六十元,连人工成本都赚不回来,根本没人干。即使新国标膜能达到80%回收率,10亩地的残膜收入合计为124元至180元,与当地日均150元的人工成本比,利润微薄甚至赔钱。“如果国家没有补贴,人工回收残膜无利可图,大家积极性不高。”

富康公司是河套地区开展回收残膜业务仅有的几家公司之一,目前年废旧塑料回收能力达8000吨,但残膜仅一二百吨左右。

康效益说,残膜回收是一项受累不讨好的工作,几乎没有经济效益,每斤残膜自身价值也就五六毛钱,加上运输、分拣、清洗等费用,每斤残膜回收成本涨到了2块多。回收残膜70%都是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否则企业根本无力开展这项工作。

“减存”难“消存”,农民呼吁再革命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农田残膜一方面是历年累积下来的存量残膜,一方面是每年产生的增量残膜。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膜用量147万吨,覆盖面积达18.4亿亩。另据报道,我国每年残存在田野、土壤、沟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应总量的10%,现累计残存量已达千万吨以上。

半月谈记者在河套地区发现,当地已开始尝试使用多种可降解膜:一种是在地膜原料中加入可降解母料,这种地膜仅把地膜降解成小颗粒,生态效益不大;一种是光降解膜,由于其经常提前降解,覆膜作用无法很好发挥;还有一种是全生物可降解膜,使用效果最好。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