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真担心几年后地不能种了!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呼唤“再革命”

2018-07-18 07:56: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残膜累积还阻碍水分疏导。王志强说,他七八天前在地里浇的水,现在还有一指多深,估计还得三四天能渗完。去年春耕期间,他家有好几亩地因此错过最佳播种时节而影响了产量。

此外,残膜还导致土壤板结。一些农民用锤子砸碎过一些大块板结土壤,发现土块里有大量条状残膜。

农民现在对地膜是又爱又恨,“用了地膜产量就能上去,但地膜用得越多残膜就越多,真担心几年后这地就不能种了”。

  “喜旧”不“喜新”,新地膜推广遇难

为提高残膜回收率,我国农用地膜从5月1日起实施强制性国标,新国标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然而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受地膜成本增加影响,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用旧地膜。

内蒙古富康荣盛管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富康公司)总经理康效益告诉半月谈记者,该公司地膜年生产能力超过3000吨,目前仅售出了100多吨新国标地膜。

王志强说,每卷10公斤的地膜110元左右,旧国标膜能铺地四五亩,而同样重量的新国标膜只能铺两三亩地,大家肯定喜欢花同样的钱、铺更多的地。

张志诚说,地膜支出占种地成本1/4,使用新国标膜亩均多支出二三十元。尽管大家知道旧国标膜的危害,但面对眼前实际的经济账,还是会选择用旧国标膜。

  “无补”就“无利”,残膜回收缺动力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地膜残留一方面因为旧国标膜太薄、易破碎,另一方面因为残膜回收无利可图,各方积极性不高。

张志诚说,每年春天覆膜,由于地膜太薄,秋收时一碰就碎了。有的人会拾掇一下残膜,大多数人干脆用旋耕机直接把残膜翻到地里。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