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2018-07-13 07:46:1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这像是半命题作文。题目关乎敦煌,配器不限、风格不限、曲式不限,创作空间全交给音乐人。

“我不太担心‘失控’的问题。只要能把握敦煌音乐的内涵,哪怕拿电吉他来也可以。”朱晓峰说,“希望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音乐外,敦煌研究院还将与腾讯就动漫、游戏、文创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科技赋能文化,给文化遗产单位添加了科技的翅膀。”张先堂说,“我们希望利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融进现代、接近青年,希望年轻人不仅能了解敦煌文化艺术,更能了解敦煌的价值。”

  越开放越自信

敦煌究竟在传达怎样的价值?开放与创新,是解读敦煌无法避开的关键词。

举世瞩目的敦煌藏经洞,是这处佛教石窟开放胸怀的代表。这里不仅出土大量汉文、藏文文献,还出土了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文献。开放的胸怀,让多宗教多民族在敦煌共存,多元文明在敦煌交相辉映。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不仅有佛国世界,更连通着世俗生活,人人都可以找到与它相通的时刻。建筑学家梁思成照着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找到了大佛光寺;时尚博主可以在小短裙、V领衫和高腰背带裤中感受时尚的轮回;甚至常为“水逆”所困的“星座控”,都能在敦煌壁画中寻到十二星座图。

而从未停止的创新,则让敦煌在千年间保持着勃勃生机。最典型的便是敦煌经变画。

“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没有经变画,这是中国人创造出一种新的佛教艺术形式。”张先堂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经思想,古代画师以生动的图画阐释晦涩佛经,用画笔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佛国世界。这甚至称得上是“最早的新媒体”了。

回望历史,从内容到画风,走在时代之先的敦煌一直很“潮”。在中原连接西域的开放前沿,各种新事物首先在这里“着陆”。开放与创新,让这些新事物演化出“中国化”的新形态,并广为传播。

王旭东说,莫高窟见证了人类千年的祈愿,它告诉人们,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敦煌文化一定要发挥当代的作用。我们在敦煌看到文化自信。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开放。”(本报记者张玉洁)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