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新闻分析:“全绿电”之梦能实现吗
新华社记者
中国青海省29日成功完成了“绿电9日”创举,连续9天仅依靠“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供电,继2017年“绿电7日”后再次创造全球纪录。此前,欧洲国家葡萄牙也分别在2016年5月7日至11日、今年3月9日至12日实现“全绿电”供电。
在传统能源枯竭、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等大背景下,多国将目光瞄向取之不尽又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完全依靠风力、太阳能、水力等发电的“全绿电”是终极目标。
“全绿电”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丰富强大的自然力量赋予青海得天独厚的“绿电”条件。青海省能源局副局长郭启龙说,青海成功实施“绿电9日”离不开当地独特的能源结构。
青海水资源丰富,是全国13大水电基地之一;这里日照充足,尤其是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3100至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每平方米7000至8000兆焦耳,位居全国第二。
青海独特的“用户群”也适合发展可再生能源,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对电量需求不如沿海人口密集地区。同时,全省未利用荒漠面积达到20万平方公里以上,开阔的场所有建设光伏、光热等新能源发电基地的天然优势。
先前同样实现短期“全绿电”的葡萄牙也具备适宜的自然条件。葡萄牙地处欧洲大陆西南端,濒临大西洋,全国地貌大多为丘陵,具有丰富的水力、风力和太阳能资源。
葡萄牙使用清洁能源已有30年历史。据葡萄牙再生能源协会近期发表的报告,到2050年,葡萄牙在岸风力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39%,太阳能发电占比将从目前的2%增至30%。
齐瞄准
葡萄牙国家电网发言人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说,青海创下的“绿电”纪录表明,中国正走在实现《巴黎协定》减排目标的路上,未来使用“绿电”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多。
放眼全球,可再生能源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在德国,表面铺有太阳能板的建筑、三叶的风力发电机随处可见。按照德国政府的能源转型计划,到202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例将提至40%到45%,到2050年达到80%。
巴西、智利、乌拉圭等拉美国家也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巴西的生物质能技术先进,智利在太阳能领域发展突出,风电资源丰富的乌拉圭甚至还将“绿电”出口至邻国。
即便是石油资源丰富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中东国家,近年来也纷纷开始转型规划,旨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2017年初,阿联酋政府宣布投资1630亿美元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力争让可再生能源满足国内一半的能源需求。
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认为,到2040年,全球发电来源中,可再生能源份额将从现在的7%增至25%左右。
待突破
尽管可再生能源在各国能源占比不断提高,要实现“全绿电”之梦还需面对诸多实际挑战。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往往不稳定,如何入网、输电是技术和管理难题。
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在柏林举行的一场气候会议上表示,德国目前仍面临输电网络建设滞后问题,不利于将北方充足的风电送至南方用电量大的地区。
葡萄牙国家电网发言人认为,“绿电”在应用中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为配合可再生能源更好地接入电网,需加强天气预报和输电网升级、政府监管等也需与“绿电”发展相适应。
中国发展“绿电”也遇到类似问题。近年来,消纳难、送不出等因素影响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弃光”“弃风”等浪费“绿电”的现象。
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祁太元介绍,这次青海成功实现“绿电9日”,离不开机制和技术创新。“这期间,解决好新能源高占比带来的调峰问题是关键,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是主要机制创新,利用多能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和依托大数据平台提升新能源管控水平是主要技术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青海的尝试一方面表明,借助水、光、风多能互补和现代电网支撑,在一个区域内连续长时间绿色供电是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电力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才是推动能源领域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关键。(执笔记者:葛晨;参与记者:邓万里、章亚东、张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