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崖壁上绽放的缫丝花——记贵州乡村教师杨绍书41年坚守见证苗寨变迁

2018-06-26 15:26: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到金兰镇,老杨也转为民办代课教师,报酬从工分变成了工资。1987年,为方便村里更多的娃儿上学,老杨的教学点搬到隔壁的瓦岗二组。1996年,教学点并到村里的华山小学。

从哈冲组到瓦岗二组和华山小学,都必须翻过悬崖,荆棘密布,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毛狗小道”。这条小道原本也是没有的,是老杨带着村民一刀一刀砍、一镐一镐凿出来的。

从崖底出发到崖顶稍微宽敞的土路,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要爬近50分钟。小道弯曲起伏,不仅要小心脚下随时可能松动滑落的石头,还得提防偶尔出现的毒蛇、野蜂。

途中有处凸起的山包,人称“船头山”,刨出的小路几乎与江面垂直,徒手攀爬极难,当地人用自制的“树钩”钩住头顶裸露的树根或石头缝才能往上爬。

每至此处,孩子们只能靠老杨一个一个往上背,一个一个往下抱。多的时候有10多个孩子,一口气抱下来,老杨经常累得气喘吁吁。

为了确保安全,老杨会定期带上锄头和镰刀沿路除杂草、刨石梯、搭藤索。“秋季学期砍一次就可以,春季学期草木长得快,每隔一两个月就要砍一次。”

“夏天温度高,娃儿走到学校都累蔫儿了,雨水还多,有几回小路直接被山洪冲得不见踪影。”老杨说,“冬天也不好走,天亮得晚黑得早,来回都得打着电筒。”

“说不累是假的,习惯就好了,每学期开学的头10天走得还是恼火,腿肚子又酸又痛,但走半个月就又适应了。”

年复一年,老杨就这样“抱”大了一茬又一茬苗族娃儿,走过的崖壁求学路总里程可绕地球一圈。

  闯关出山

老杨是哈冲第一个迈进中学大门的,也曾是哈冲最有希望、最先走出山门的人,但为了更多的人能走出去,他选择了留守。

关键词:老师小学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