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文脉颂中华|话端午:“活”在身边的非遗

2018-06-17 17:46:0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数千年来,经由各种故事传说、风俗演变,过端午依旧是我们不变的传统。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起源众说纷纭,文化特性始终如一。端午节,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关于节日的起源则说法不一。有称端午为古代百越地区(即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有称端午为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节日;最广为人知的起源说法,是称其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广泛流传,龙舟竞渡习俗已渐渐形成为中国各地的传统风俗。之于每个人而言,端午节并不是“曲高和寡”的非遗文化,而是真真切切参与其中、活在身边的传统节日。

话吃话玩话历史,“活”在当下是主题。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众说纷纭的故事传说,各地也产生了各类不尽相同的节日习俗。贵州,拥有十数个世居少数民族,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等等习俗必不可少,民族地区独特传统也为端午节日添上了许多不一样的色彩。

  镇远赛龙舟(资料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一茜 摄)

据《贵州通志》记载,明代“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具利焉。”黔东南州镇远县赛龙舟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已成为黔中大地“龙舟文化”的策源地;而在贵阳、毕节、遵义、安顺、六盘水、黔西南等大部分地区,端午日要“游百病”,穿着新衣在山上游玩一整天,再带回山间的野花野草煮水洗澡,以祛病消灾、驱蚊防虫。

端午民俗的流变,一直在不断上演,然而,正是中华民族开放、自信的文化姿态,使得不同的时代演绎着不同的传承方式,端午此类的传统节日得以代代相传,拥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文化意味也在外延扩充,它既是对遥远历史的回望与纪念,也是蕴含着独特民族记忆、审美情感的非遗在当下的“活态”存在。

日前,黔东南州镇远县正式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赛龙舟》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将通过活动的设计策划、采集记录、制作处理、存储交换、信息发布等工作过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指导下,更加全面、深入地对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特性进行挖掘和保护。

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端午节习俗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又到粽叶飘香时,无论是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创新传承,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迎接端午节,诠释着自己对于节日的理解,种种这些,都值得互道一句:端午安康。(执笔/韦一茜)

关键词:非遗文脉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