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柳王敏 杨思琪 樊攀)4.66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期公布的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引发热议。
如何让更多人撕掉“不读书”标签,提升阅读质量,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实体书店。记者采访了解到,坚持地域特色,创新经营方式,打造公共服务空间,成为实体书店探索转型的新路径。
在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小院,院子中央矗立着一座有着约800年历史的万松老人塔,院内小书房传出古筝声,清脆悦耳,这就是具有京味特色的正阳书局。
“没想到闹市中还有这样清幽的地方。”来自河南的游客王颖歌循着古筝声走进来,坐在院子一角的凉亭里,手里捧着一本散文书,静心读了起来。
热爱旅游的王颖歌对北京的文化很感兴趣,没想到“误入”正阳书局恰好满足了她的好奇心。据正阳书局工作人员介绍,正阳书局只售卖关于北京历史、名人、城市建设等书籍,新书旧书都有。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北京记忆》《北京西城往事》……正阳书局汇集了关于老北京的记忆。不只是书,院子里的老门板、老桌椅、老地图等,都体现着这个书店独特的个性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记者采访中发现,坚持自身特色,寻找差异化路径,如今成为实体书店转型中的一股清流。位于湖南省湘潭市的旋梯书苑,依靠毗邻大学的优势,定位于大学“第二课堂”,从装修设计到选书布展,都展现出浓厚的学院风格。
收藏大学历史资料及文物,举办大学生摄影展,承接专题类公益展,提供讲座和文化沙龙平台……旋梯书苑致力于为大学生服务。“保留大学记忆,建立关于大学的博物馆,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旋梯书苑负责人张雷说。
记者了解到,相比于以前的传统装修、售卖形式单一,24小时“不打烊”,如今,实现营销活动跨界混搭,书店入驻商场,开辟亲子阅读专属空间,承接文化沙龙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售卖等,成为传统书店创意经营方式,拓展经营时间和空间的转型方向。
“电子阅读侧重快速浏览,而我更喜欢纸质书的气息和质感。”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名为“PageOne”的24小时书店里,64岁的曾女士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看书。热爱阅读的曾女士认为,24小时书店是一种福利,也把“全球无时差空间”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在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果戈里书店引入了圣洁浪漫的婚礼。简洁、时尚、温馨、优雅,“在书店里结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据书店执行总经理于冰介绍,自2014年至今,在书店举办婚礼带来的收益已经占到书店年度总营收的8%左右。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雅林认为,现在人们的阅读观念发生了变化,购书、读书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消费体验,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让人们得到知识的滋养和情感的满足,这也是实体书店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