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6月8日消息(记者李佳)教育部8日上午在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引导、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等能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人工智能是核心推动力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谋划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教育部在今年4月出台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发布会上介绍,《行动计划》为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设定了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将重点集中到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行动计划》也提出要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建立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 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方面,也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
此外,《行动计划》在“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方面,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认为,随着《行动计划》的出台,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等正在形成各具特色、衔接有序、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的中国生态,中国高校的人工智能研发有望从过去的“跟跑”走向“领跑”。
记者从会上还了解到,教育部已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浙大将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