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青海植绿三江源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2018-05-29 15:06:07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宁5月29日电 题:青海植绿三江源全力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5月底的西宁北山,树木丛生、满目苍翠。正值海棠花开时节,微风一来,阵阵馨香。在林间树下铺开毯子,李双奎哼着青海花儿,不时喝几口茯茶,美在心里,笑在脸上。

“这样的光景终于盼来了。”今年73岁的李双奎告诉记者,昔日的青海省西宁市“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下雨泥水淌”,在秃山上种树,是不少“老西宁”一辈子的愿望。

然而,在气候多变、干旱寒冷的青藏高原,种活树谈何容易。1951年起,青海一度尝试在西宁南北两山造林,但因技术资金缺乏,树木成活率很低。1978年,青海部分地区被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不少专家曾赴当地开展技术攻关,但迟迟无法实现科学造林。

树一直难以成活,可老百姓对绿色的呼唤有增无减。当时,当地政府收到大量群众来信,“绿化”“种树”“造林”等词语被反复提及。

转变发生在1989年。当年3月,青海省决定成立南北山绿化指挥部,100多家单位开始包点包片植树,大量技术人员在苗圃旁常住,誓教两山换新颜。

20多年来,数十万人“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让西宁南北两山近20万亩荒山披上绿衣。风沙小了、山洪少了,湿度高了、气候好了。高原人明白,树最知恩图报,人对它的每一点付出都不是徒劳。

高原人还明白,除改善人居环境外,这20万亩人造林的意义非同寻常。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最大的价值和潜力都在生态。“种树,种更多树”,这是当地践行江源责任的最好方式之一。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