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5月27日电 题:小县大作为 新河日日新——河北省新河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透视
新华社记者孙杰、朱峰
脱贫路上快马加鞭,高质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河北省新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小县有大志气求大作为”的气魄,形成后发赶超、跨越崛起的良好态势。
解放思想摆脱“精神贫困”
新河县位于冀中南平原传统农业区,县域面积仅366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人,地势低洼、盐碱沙化、水资源匮乏,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小县、经济弱县,201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当时的贫困发生率高达49.78%。
“这里交通并不闭塞,却长期贫困,虽有种种客观因素制约,但重要原因是干部群众存在封闭保守、自我满足思想,消磨锐气,形成弱势心态。”县委书记李群江说,“新河要脱贫发展,必须摆脱‘精神贫困’。”
为此,新河县连续在全县各级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同强的比,跟快的赛,向高的攀,县领导带队先后到山东禹城、浙江桐庐等先进地区开展对标学习。县委还向全县党员发出“争做里程碑式党员干部”的动员令,要求大家不断从旧有的固步自封的目标和状态中突破出来,敢走前任未走之路。
2017年5月,新河县委、县政府锐意改革大胆探索,突破以往的帮扶模式,将一度负债累累、门可罗雀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托管给邢台市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医联体,在不改变所有制归属的情况下,形成大型三甲医院和贫困县医院的无缝隙结合,既发挥大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又提高了贫困地区医院服务能力。
近年来,新河县政府先后完成了125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改革,实现了“一次集中告知、部门并联审批”等目标,并聘请第三方审查扶贫领域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把专业要求高、标准严的供水、污水处理等工作交给市场。解放思想让改革创新活力极大提升。
造血式产业扶贫拔穷根
“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长远。”新河县长李宏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出台支持政策,强化要素支撑,培育龙头企业,畜牧、蔬菜、果品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档次提升,光伏、电商等新兴业态成效显现。
走进仁让里乡后沙洼村,上千亩的蔬菜大棚和苗木基地蔚为壮观,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村党支部书记牛洪奎介绍,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为主体、“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共同参股的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园区内瓜果蔬菜品种超过20种,亩均纯收入达到1万余元。
村民牛忠宝给记者算了笔账,在合作社入股15万元,折合大棚30亩,每年可收入10万元左右。他和爱人在园区上班,一年打工收入31200元。
河北永盛达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位于新河县城的一家红薯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实行订单式收购,建立起种植、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以工业化红薯加工推动农业产业化,去年发展了近2万亩红薯种植,预计今年增加到3万亩,能直接帮助上万名农民增收致富。
新河县扶贫办主任焦雨时告诉记者,新河农民种植红薯有上百年历史,但传统种植模式很难让百姓致富,通过永盛达企业带动,一些村把数百亩土地集中流转到企业搞订单式种植,而且新品种不用翻秧,简单省力,而且贫困户还有补贴,这样每亩能增收1000多元。
党建引领激活全盘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新河县注重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形成“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工作格局,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全盘。
白神首乡刘秋口村原来有627名贫困人口,约占全村980人的64%,目前除了享受低保的31人外,其余都已脱贫。这一切全靠村党支部带领大家种植香菇带来的效益。村党支部书记刘运才介绍,支部牵头组建运鸿种植合作社,引导农户走上“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发展之路,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入股分红,部分贫困户还有土地托管受益,上百名贫困人口就地打工,有了稳定收入。
“脱贫主体是农民,扶贫主体是干部,贫困县脱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让每一个农村党组织都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新河县委副书记王建中说。
西流乡申家庄村曾是县里有名的乱摊子村。2010年,在上级党委和村民邀请下,在外做生意的史凤水回到村里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把全村53名党员组织起来,一度涣散的党组织又步入了正规。申家庄村有6个生产小队,史凤水把党组织融入每个小队里,并带头成立合作社种植葡萄,如今已有上千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多元。
目前,新河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7.72万人下降到4346人,贫困发生率由49.78%下降到2.8%。2014年到2016年,新河县连续3年全部财政收入增速居邢台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