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义乌5月27日消息(记者李竟成 曹美丽 李佳 尧遥)“来来来,上我家去看一看吧。”见到记者在村里采访,村民陈木虎热情地邀请记者前往他家参观。陈木虎的家位于义乌市北郊北苑街道游览亭村,这里曾经和普通农村没有区别,2005年随着义乌城区面积的扩大,游览亭村整村启动旧村改造。昔日炊烟袅袅的村庄变成如今整齐划一的单元房。
整栋楼都是陈木虎和他子女的,每年光租金就有可观的收益
陈木虎和子女的房子建在一起,4层半的房子总建筑面积超900多平米,除了自己居住外,他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来义乌做生意的外地人,一年光租金收入就有10多万元。
陈木虎当初在建造房屋时把楼顶起坡增高不少,新增部分方便了使用,但也属于违法搭建。“理论上说,政府部门随时都可以来拆,我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他家的做法在村里是普遍现象,但陈木虎心中还是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违法搭建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长期以来,诸如少批多建、未批新建、规划不符等各类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义乌市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合理合规处理好这些问题,同时又不与群众发生冲突,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水平的一道难题。2015年3月,随着义乌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当地从顶层设计中破题,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原来的“烫手山芋”转变成村民和村集体都收益的民心工程。
根据《意见》的规定,类似陈木虎家这样轻微违法的情况,在向村集体缴纳20年一次性有偿使用费后,就可以办理不动产权证。原本部分违建的房子从此有了合法的“身份证”,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易。
陈木虎像记者展示他所取得的不动产权证
得知这一消息后,陈木虎家第一时间向村里缴纳了每平米727元的有偿使用费,并成为全市第一批拿到不动产权证的农民。更让他高兴的是,凭不动产权证他们家还能以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方式申请贷款,这在商业氛围浓厚的义乌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孩子创业资金不够,现在可以凭不动产权证去银行贷款,十分方便。我家的房子差不多可以贷300万元,利息比民间融资便宜多了。”陈木虎激动的告诉记者。
新政策立刻得到村民的支持,游览亭村涉及违法建设的全部127户农户都已经与村集体签订《有偿使用合同》。在义乌全市,有128个村处理了农村住房历史遗留问题,累计有34592户农户向村集体交纳有偿使用费9.5亿元。
在一个社会矛盾隐患消失的同时,村集体经济状况出现了改善。游览亭村书记陈樟伟告诉记者,在旧村改造之后虽然村民们每年都有可观的房租收益,但是村集体经济却面临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村里的路灯要交电费,破损的路面要修补,每年还要组织村里的六十岁以上老人外出旅游,一年二十多万的支出只能吃老本。而这一次的有偿使用费收取一下子给村集体带来了400多万元的收益。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村集体经济不能依靠自身“造血”的窘境,义乌市还创新政策,对土地征收后剩余土地人均不足0.2亩的村子,按村子规模划拨2亩左右的村留商服用地,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第三产业。
义乌商贸集聚区国土分局副局长周尚志表示,虽然这些会给政府带来一些负担,但也是应该的。“我们一直强调政府不能与民争利。我们给村集体的政策,给老百姓的政策,目的都是让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新出台的政策让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政府不会从中收取一分钱,连一些工本费都免去了,我们的工作就是做好服务。”
【记者手记】
在外地人眼中,“义乌”和“小商品”仿佛已经是无法分割开的一个词组,但是当真正来到义乌,你会发现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远不是“小商品”而是“大商场”了。这个中国建成区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有着远超许多地级市的建筑群和经济体量,同时也有着领先于众多城市的担当精神。
义乌可以算得上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在并不占优的地理位置上,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义乌的商人多,年轻人也多,整个城市充满着活力,许多带着创业梦想的人来到这里,然后满载而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这里也会最先遇到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静观其变还是创新政策主动化解?义乌选择了后者。
在土地问题上,义乌在全国首创首提、先行先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设计,努力维护好宅基地的基本保障功能,实现好宅基地的完整物权功能,发展好宅基地的价值增值功能,系统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当中“人、地、钱”的核心问题,让改革红利惠及农民、农村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
义乌作为一个县级市能够承担起为全国探索新措施的重任,这一方面与其所处的经济地位有关,更多的是因为当地政府有着勇于担当的精神。容许试错,容许边摸索边纠正,大胆试验,大胆破题,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摸索,这样的态度是值得许多地方学习的。不等、不靠、不要,这样的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点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