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处理方式,防止垃圾越治越多
“之前房前屋后、沟渠坑塘等空闲地,都堆满了垃圾,虽然有垃圾池、垃圾箱,还有保洁员,却很少清理,往往把垃圾拉到一个地方埋上就完事。”上夹河镇古楼村村民李广珍说。
“为了解决垃圾问题,县里、村里没少想辙。”平顶山镇下青村村支书唐丽娟告诉记者,“由于保洁标准低、管理水平有限,村里搞卫生基本就靠突击检查。检查一结束,很快又恢复原状。”
在新宾,以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是将垃圾倾倒或掩埋在村外的隐蔽地点,“村容村貌看似整洁,但垃圾却由分散污染转为集聚污染,加之没有防渗消毒等专业处理方式,反而增加了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每年县、乡、村三级要投入上千万元,用于增加垃圾车、建填埋场等,对于我们省级贫困县来说,资金投入难以持续。此外,采取短期突击和单一财政投入的方式,也难以持续。”新宾县环保局副局长朱婷婷说。
古楼村村主任谷怀春介绍,2013年村集体花了2万元建了10个垃圾池,同时雇用一个保洁员清理垃圾。“我估算了一下,那时候每天都要往垃圾场运送垃圾3到4车,现在一天的垃圾量不足一车。”
“我们做过调研,不少地方的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全县181个行政村,至少要购买几十台垃圾转运车,不算燃油、维修等费用就要几百万;每村一个保洁员,全县每年至少投入181万;每个垃圾箱700多元,垃圾池要2000多元……”新宾县人大主任赵连舜说,“长此以往,将陷入垃圾越治越多,财政步步加码,末端处理设施不足的怪圈,最终甚至有可能拖垮县乡财政。”
“原来在村里搞垃圾清理,大多都是党员干部参加,老百姓只看热闹,认为这都是干部的事。”永陵镇副镇长宋秋凤有些无奈。
“这种突击式的处理方式只能解决一时问题。再则,各村的自身条件、经济基础及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不同,‘村村一面’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赵连舜说。
调动村民积极性,党员带头提升环保意识
一大早,下青村养牛户李柏玉准备到村头的大田地里放牛。老李一手拿鞭子,一手拿铁锹,媳妇则推着一个小车紧跟在牛群后。“俺们拿铁锹、推车子是怕牛粪弄脏咱村的路。”李柏玉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