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栖息在它南部绿洲的人类更像互相陪伴的邻居。“从斗争抗衡到和谐共处。”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研究员曾凡江说,人沙关系的深刻调整也促使科研人员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不过,风沙引起的灾害仍未禁绝,沙漠边的部分农民仍未脱贫。为此,从不断优化防风治沙技术到科学化绿洲农业种植,研究站科研人员的工作从未停歇。
根据惯例,研究人员每年至少在研究站工作3个月,博士、硕士研究生更是长达半年以上。有人每天凌晨六七点下地劳作,而一两个小时前,另一些人才在实验室录下数据,上床睡觉……
“不是在烈日当头的实验地,就是在布满浮尘的自习室。”来自新疆博乐市的博士研究生李言言说,女孩们外出大多是到县城取包裹,因为研究站不在快递派送范围内。家在陕西咸阳的硕士研究生曹登超不爱网购,进城也少,但他偶尔会去研究站附近托帕村的小集市上吃几串烤肉。这是男孩女孩们的快乐时光,除此之外,陪伴他们的只有沙土地、实验器材及文献资料。
“条件艰苦,一些人选择离开研究站远赴中东部发达省市,但也有人从发达国家学成归来。”曾凡江说。
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薛伟属于后者。在来到研究站工作前,内地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曾用更有竞争力的条件招募他,但薛伟没有接受。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严谨地解释了自己的选择:“这里有我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而研究站为我提供了探索这些问题需要的资源和平台。”25岁的曹登超一直把薛伟视为榜样,他同样渴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实现自己的抱负,“做科研是我的梦想,而现在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15日电(记者杜刚、刘兵)4月中旬,天山北坡迎来春天迟到的脚步,乌兰旦达盖沙漠中成片的蛋白桑林开始吐露新绿。桑林的主人刘吉发和工人们忙着给桑树剪枝松土
新华社突尼斯12月20日电(记者马迪 黄灵)第51届杜兹国际撒哈拉沙漠节20日在突尼斯南部小镇杜兹开幕。本届艺术节聚焦“撒哈拉地区传统文化保护”,预计将吸引5万人次游客
新华社埃及阿斯旺4月20日电 通讯:埃及沙漠里“长”出了发电站 新华社记者李碧念 刚到上午9时,埃及南部阿斯旺沙漠就热了起来。伊斯兰·阿卜杜勒·拉希姆已经工作了5个小时,他要赶在酷热难耐之前完成任务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2日电 题:走进塔克拉玛干:探访沙漠物探人 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顾煜 临近除夕,千家万户纷纷张灯结彩迎接新春,而在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远离城市喧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依旧寂静如常
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在上世纪80年代时,曾一度被沙漠几近吞噬:沙海已到距离县城不足2公里处。恶劣的生态环境还让村民的生活陷入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