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珺工作中。(中国电信上海西区电信局供图)
中国台湾网4月18日北京讯 (记者张丽媛)餐巾纸、自行车闸、橡胶管……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你或许很难想象,这些几元、几十元的东西竟可以创造出几十万元的价值,成为解决通信末梢光纤入户技术难题的“大功臣”,而一切都源于徐珺的奇思妙想。
徐珺,中国电信上海西区电信局线务员,在通信业,他被誉为“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他发明的“四小工具”使光网普及中的入户瓶颈得到技术性突破,使电信上海公司暗线穿通率从10%提高到了51.6%,隐形光缆布放方法改进工艺使在暗管无法穿通的情况下,光纤也能美观隐蔽入户。
痴迷工作 十年一日
2018年4月10日,上海天气晴,最高气温28摄氏度。这个时节算得上是上海最好的时候,后面的梅雨天会比较难熬,夏天最高气温有时会达到近40度,但从业20年来,无论酷暑严寒、夏雨冬雪,骑着代步车,背着线务员专用包,穿梭在街头巷尾,检查线路,为用户解决难题早已成为徐珺和同事们的日常。“去年八月份换的电动车,到现在已经跑了4800公里。”徐珺淡淡地说。
徐珺在去用户家解决线路难题的路上。(中国电信上海西区电信局供图)
一辆代步车、一个线务员专用包,十几年前,徐珺就是带着这样的“标配”穿梭在上海被各种违章建筑填的满满当当的弄堂里,当时为了给用户做电话安装和维护,攀爬上电线杆,顺着混乱的线路寻找线路箱,发现箱子被遮挡在违章建筑里,便只好踩在违章建筑顶层的石棉瓦上开始作业。不料,石棉瓦装订不牢让刚刚站上去的他一下踩空掉下去,情急之下,他右手抓住旁边的广告牌。广告牌上的铁皮将他的手指划破,露出骨头,鲜血直流。那是徐珺从事工作的第一年。还有一次,用户利用电话线引强电走线,结果徐珺在线路整治过程中,斜口钳被强电打出缺口,所幸自身未受到伤害。
线务员的工作环境复杂,时常伴有危险性,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更是不胜枚举,但徐珺依旧痴迷。徐珺回忆,从业初期,第一次参加单位组织的线务员比赛就名落孙山,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在比赛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身业务上的薄弱环节。自此之后,徐珺就迫使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工作中实践的机会多去接触、学习业务知识和技术。一次,徐珺在帮用户电脑安装适配卡的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从下午一直修到晚上10点半,最后被用户很有礼貌的“请”了出去,第二天再回去,直到问题解决。“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案例收集。”徐珺说:“那是我职业生涯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间,因为那段时间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到很快乐。”
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学习更多业务技术、知识,给用户带来最优服务,徐珺经年累月间竟养成了“职业病”,每当朋友出国旅游、出差,他总会请求帮忙拍摄一些当地通讯线路布线的照片,走到哪里都会留意当地的线缆布线和箱体设备状况。他喜欢收集与工作相关的各种接入终端设备、通讯线务员书籍。他也喜欢骑着非机动车走街串巷,他说:“因为这样才能最接近中国通讯线务员的实际工作状态。”不仅如此,徐珺还创建了一个名为“线务员之家”网站,与全国各地的线务员、技术人员、用户、爱好者进行业务上的方法、经验交流。正是由于当时的“网络一线牵”,“徐珺工作室”也在日后得以诞生。
结缘网络 志同道合
徐珺和工作室成员一起进行技术创新试验。(中国电信上海西区电信局供图)
中国电信上海东区电信局的史晴是徐珺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他与徐珺就是结缘于网络,“他就一直是网络上怼我的那个人。”徐珺回忆道。最初,由于彼此的不了解,史晴对于各种荣誉傍身的徐珺并没太多好感,总觉的徐珺提出的一些业务标准不接地气,然而经过长时间的交流与了解,两人发现彼此身上竟有很多共同点,于是由“怼”逐渐转为“惺惺相惜”。徐珺说,两个人都很聚焦于本身的岗位和工作,性格和脾气互补,在平时的工作中史晴总会给自己提出很多建议和补充。
据徐珺介绍,工作室实际上是一支“虚拟团队”,由9人和一名编外人员组成,包含来自中国电信上海五个区局单位的同行和两个农民工代表以及一名编外的极客网友。徐珺说,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他们都在通讯线务岗位上从事十年或二十年,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大家一起探讨业务、解决疑难、创新技术,工作室里总会有争论,甚至争吵,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了包括“四小工具”“隐形电缆”“彩色标签”等很多实用的创意,解决了很多昂贵进口设备都不能解决的业务难题,更为用户带去了良好的服务。徐珺说,我们彼此都是很好的朋友,“工作室的成员走到一起源于志同道合。”
精神传承 不忘初心
徐珺进行技术培训。(中国电信上海西区电信局供图)
徐珺创新工作室不仅进行技术创新,更为中国电信集团装维人员培训授课,培养人才,编写包含《宽带操作法》《用户终端维护教程》等各类操作方法及教程,2013年还开辟了一个录播间,工作室成员就利用业余时间自主拍摄、剪辑暗线入户操作法等教学视频,毫无保留的向年轻装维员们传授技艺。
徐珺和工作室的文化墙。(中国台湾网 张丽媛 摄)
徐珺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传授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传承。在徐珺创新工作室有一面充满文艺气息的墙,与周围摆满各种工具的环境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墙壁上贴满了中国过去几十年里各种线务员工作的黑白照片,徐珺说,自己搜集这些照片建成文化墙是为了鞭策工作室成员,也让前辈们见证现在通讯线务的发展,“我们聚焦我们的专业领域,要知道现在,能预知将来的变化,要了解历史,才能珍惜现在,才能应对未来的变化。”
这些年来,由于对通讯线务的方面的创新,徐珺和他的工作室收获了种种荣誉,此次又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推举为“大国工匠”之一接受采访,徐珺说:“我没有把自己当做工匠,我离工匠还很远。”“四小工具”也好“隐形光缆”也罢,在徐珺看来,这些东西都很简单,算不上很伟大的创新,“把这些东西同中国实际的布线环境和中国的实际通讯线务员的施工方式相结合,我觉得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徐珺告诉记者,自己(线务员)只是通讯业务当中的一个步骤,让用户感受到最好的通讯服务,关键是把自己很简单的事情做好。一次艰难施工完成的喜悦要远大于这些荣誉的获得。他们一直在坚持做他们原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在一些疑难的施工方面做尝试,追求不断地提高和改进施工方法,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对徐珺来说每一次攻坚,穿通率和帮助用户解决疑难比荣誉更重要。
徐珺和他的工作室几年来持续关注着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鼎力支持中国参赛选手备赛。徐珺说:“我们离工匠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的,也是我们关注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动力和原因,通过对标国际标准和方法,寻找新的突破。”
在了解了徐珺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后,人民网记者高媛感叹,我很震撼,(徐珺和他的团队做的)其实都是一些非常小的事情,只要用心去为用户着想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样的事情却很少有人做到,工匠精神有很多种,(徐珺)完全是到了另外的一个高度。(完)
“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好,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但更注重充满乐趣的过程。——徐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