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探访察隅守边人

2018-04-13 08:1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察隅边防官兵与当地居民组成巡逻队进山巡逻。 记者 邓建胜摄

  上察隅镇松林村藏族同胞玖五家建房缺帮手,边防官兵主动前往帮忙。 记者 邓建胜摄

  边境村远离城镇,边防官兵每月都要组织卫生员到村里巡诊。图为4月10日,连队医生阳运川来到次旺卓玛(戴项链者)家义诊。 记者 邓建胜摄

察隅在哪里?

在西藏自治区东南端,在祖国与缅甸、印度交界的密林深壑之中。在绵延数百公里的边境线上,边防官兵与群众一起,守护神圣国土,共建美好家园。

  路面积雪超2米

  海拔3400多米的察瓦龙乡日东村,当地村民与边防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共同守边护边

察隅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和横断山脉西段地带的高山峡谷区,谷地南部边缘海拔只有1400米,而四周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山高林密、河多谷深,这里是旅游和探险者的最爱,但对于一年365天坚守于此、生活于此的边境守护者来说,却没有那么浪漫,要时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平均海拔只有2800余米的察瓦龙乡,距县城不到100公里。但因连接县城的公路需要翻过数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路,乡里与县城交通中断达数月之久。4月初记者计划前往察瓦龙,主要山口的路面积雪仍然超过2米,普通车辆和行人根本无法通行。

就是在这样的边境地区,越是自然条件艰苦,军民团结如一家的鱼水之情愈浓烈。海拔3400多米的察瓦龙乡日东村,当地村民与边防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守边护边的铜墙铁壁。这里的边境村远离乡镇、群众居住分散,医疗和教育是群众生活的一大难题。

日东哨所设立至今,部队的医生成了周边村民名副其实的“家庭医生”,村民们有个感冒咳嗽、头疼脑热,都习惯到部队的卫生室拿药。为此,每年在编制保障计划时,该部队都会给日东村的居民留足日常用药;村里小学缺少老师,常年驻守在此的大学生官兵就成了日东小学最可靠的师资保障。与此同时,每年大雪封山前,日东村的群众都会主动送来足够部队过冬的柴火,而只要有巡逻护边任务,村里的青壮年个个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

  卫国就是保家

  在边境一线,每每有军车经过,在路边玩耍的孩子都会习惯性地站起来,举手敬礼

4月5日,察隅县城内的英雄坡纪念园,苍柏挺立,青松环绕,远处雪山巍峨,庄重而肃穆,西藏自治区授予该纪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命名大会暨揭牌仪式在这里举行。

察隅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县,边境线长达数百公里,在中印自卫反击战、西藏平叛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47名烈士长眠于此。几十年过去了,每年清明节前后,察隅城乡的群众都会前来祭扫英烈。

“越到边境一线,群众感党恩、爱国家的表现就越强烈、越感人。”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政委黄兴国说,“在边境一线,只要看到我们的军车经过,在路边玩耍的孩子会习惯性地站起来,举手向我们的军车敬礼。”

4月10日,驻在上察隅镇的某边防连要去边境山口执行巡逻任务。听说此事后,在村里帮别人修建房屋的37岁党员阿托立马跟老板请假,叫上在工地干活的3个民兵,直奔边防连队。

该边防部队某营教导员所巴介绍,一直以来他们和当地群众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当地老百姓自愿为部队砍柴,悄悄运到门口放下就走;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到部队进行国防教育活动,给学生上国防教育课;部队自愿捐款给贫困户学生买学习用品……军爱民、民拥军在边境一线体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边境的安宁,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保家卫国,对于我们来说,卫国就是保家。”阿托说。

这里山高林密,巡逻一次往往要花上七八天时间,边防官兵所有的补给都得随身携带。看到这种情况,附近的民兵都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活儿,主动参与到巡逻队伍中,为战士们提供最坚强的支援保障。自从有了边防连队,几十年来,阿托村里的几代人,一直如此。

  我们最亲的人

  “虽然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哨所的每个人都是好人,像自己的孩子那么熟悉”

在察隅河河谷的一处陡峭山体上,记者好奇地举起相机准备拍照,路边种树的村民赶紧走上前来制止:“这是边境,不许随便拍照。”

据介绍,在察隅县的边境村庄,只要出现陌生人员或者可疑人员,村民无论男女老幼,都会上前盘问,发现疑点第一时间报告给部队。边防官兵与居民群众众志成城,有效防止了敌对破坏分子的渗透。

“‘金珠玛米’(藏语意思为‘人民解放军’)就是我们最亲的人!要是没有他们,我在几年前就不在人世上了。”在上察隅镇松林村,63岁的藏族阿妈次旺卓玛至今清楚地记得,2010年4月24日,百年不遇的暴雨雪导致村庄后面山体滑坡,巨大的泥石流瞬间吞噬了整个村庄。幸运的是,得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边防某营赶紧把所有村民转移出来,才使她们免受伤害。更让次旺卓玛老人感动的是,此后一个多月,这里的边防哨所腾出了最好的营房,供老幼村民居住。

“这两年,我的关节炎经常复发,全靠部队的医生送药。虽然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哨所的每个人都是好人,像自己的孩子那么熟悉。”4月10日下午,当边防连的医生阳运川来到村里义务巡诊时,次旺卓玛用藏语对记者说。记者 邓建胜 琼达卓嘎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