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考虑到资源环境问题复杂性,各地审计部门一般只要求对履职情况做一个综合评价,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汪德华认为,这种较为简略的定性,缺少与责任认定相互挂钩的标准,难以准确定量考察。
一旦出现问题,问责也存在界定难题。基层审计、环保人士说,自然资源污染损害,一般都存在跨区域性、滞后性问题,同时由于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缺乏相应的跟进举措,难以深入追究责任。
此外,离任审计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政策性、专业性水平要求较高,仅依靠现有力量难以完成。贵州省荔波县审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基层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经验相对不足,面对庞杂的自然资源资产,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扎紧笼子,把绿色政绩观落到实处
“应由审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共享平台。”胡耘通建议,在此基础上,编制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真正摸清家底。他还提出,针对现行“离任后再审计”的情形,可将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震慑作用。
一些基层环保、审计干部也认为,要真正形成对生态保护的倒逼机制,必须尽快构建系统性、专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与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等形成合力,确保措施具体可操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针对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贵州省审计厅经济责任审计处一处处长张艳表示,可采取“大兵团审计”、“开门搞审计”,打破部门界限,借用外部专家资源。此外,为提高审计效率,也要结合信息化、大数据等先进理念,加快现代化科技设备、测量方式的应用。
贵州省榕江县审计局副局长胡晓青等还建议,要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素质能力,强化培训,并有侧重地招聘自然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改善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半月谈记者 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