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如何补

2018-03-15 07:56:03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兰平勇代表(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对于提升少数民族乡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保护乡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议对接国家“农家书屋”建设基础性工作,在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乡村群众阅读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依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站点建设,盘活乡村土地与房产资源,确保乡村图书室用地用房,逐步构建覆盖全国少数民族乡村的图书室服务网络。拓宽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建设的资金渠道,充实藏书资源,优化藏书结构。

何学彬代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文广旅新局文创办副主任):

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关键在人。当前,一些地区缺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制约了文化发展繁荣。建议培育培养县(区)、乡镇、村(社区)文化骨干,充分发挥乡贤、文艺队伍的作用;挖掘好包装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立足本地实际,打造历史文化名镇、书法村、绘画村、文物村等特色村庄。此外,抓好文化跨界融合和文化创意,做好“文化+”,将文化与体育、旅游、康养、园区等元素深度融合,涵养文化新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刘莉莉代表(山东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做好采风创作,积极参与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为群众奉上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鼓励、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柳琴戏的传承保护和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中来,唱响沂蒙故事,传承沂蒙精神。

(本报记者 杨 倩 张 文 孙 超 肖家鑫 郑海鸥 丁雅诵 齐志明 李 翔 邵玉姿 丁怡婷)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