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业都有违背道德的行为,但都没有师德这个问题引起的关注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师德之所以敏感,是其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师德涉及“人”的成长,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以人们对于教师品行的要求自然会严格于一般的职业,因而社会对师德的焦虑自在情理之中。
上好课就是最大的师德?
每一次违反师德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和涉事学校都会“严查”“零容忍”“绝不姑息”“一票否决”,从中央到地方也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来加强师德建设。
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中明确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六条禁令”,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再到教育部划定的十条“师德红线”,关于师德的要求不断明晰和细化,构建了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
但似乎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条条红线仍然难解师德滑坡,仍屡屡有教师触犯禁令和红线。而更让人忧心的是,不少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把师德建设等同于守住底线,这导致“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严重冲击社会心理。
师德滑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副局长吴家良说:“每逢教师节,家长是不得不送,教师也不得不收;到了寒暑假,家长不得不补课,教师也难以推脱,这些其实都阻碍了师德的养成。”
师德滑坡也反映了现在教育管理体系的一些问题。吴家良坦言,目前学校主要把精力放在对教师升学率的考核上,而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没有过多关注。
一名中学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为主,教师的时间绝大部分也都放在教学方面。一名师范院校的张老师则认为“上好课就是最大的师德”,他理解的“师德”就是按时上课,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身作则宣传正能量。
新华社哈尔滨11月7日电(记者杨思琪)记者7日从哈尔滨市教育局获悉,哈尔滨市提出将师德师风纳入各区、县(市)教育局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多措并举推进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