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善”与“孝”的传承:好家风带来好民风

2018-02-27 15:56: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安2月27日电(记者李亚楠 蔡馨逸)从一辈子做善事到带着一家子做慈善,73岁的杨书成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心存善念家庭和,身做善事子女兴。杨书成一家用行动诠释“善”与“孝”,家庭幸福,也感染了他人。好家风汇聚起的正能量正在营造好民风。

  一人行善到全家行善

走进杨书成的家,目光立刻被客厅墙上挂满的全家福和各种奖状吸引。“慈善爱心之家”“陕西省文明家庭”“华县好人之星”……这是他一辈子坚持做慈善的证明。

1999年,54岁的杨书成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创办了子义中学。“我家兄弟姐妹7个,家庭条件差,只有我在邻里、学校和国家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我想像帮助过我的那些人一样帮助别人。”杨书成说。

本着“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初衷,子义中学每年减免贫困学生的部分学费。2003年当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洪灾,杨书成为400多个受灾家庭的学生每人减免了300元学费。2005年华县慈善协会成立,他第一个参与,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多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6名。

2012年,华县慈善协会倡导参与“小额家庭冠名基金”。得到消息后,杨书成立刻召集家庭会议,动员全家11口人每人每月拿出10元作为爱心基金。第一次开会时,杨书成的提议得到了家人的赞同,唯独还在上小学的孙子二龙嘟囔:“我自己的零花钱都不够花,为什么还要每个月省下10块钱给别人?”听后,杨书成一句话没说,周末带着孙子来到贫困山区儿童家里。看到和自己同龄的小朋友生活困难,二龙主动提出愿意每月从零用钱中省下10元奉献爱心。从此,每人每月拿出10元,全家每年1320元的捐款至今从未间断。

如今,做善事不仅是杨书成个人回馈社会的感恩之举,更是传承家风的方式。“与人为善才能与亲为孝”,这是杨书成一直坚信的道理。

“善”与“孝”的家风传承

杨书成的家庭从祖辈起就不富裕,但帮贫帮困的善行从未间断。“我的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他们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儿女孝顺、善良、有德、自强。”

作为家中的长子,杨书成从小备受疼爱。唯一一次挨打,是因为他赶走了在家门口乞讨的乞丐。平日里慈爱的母亲一脸严肃地对他说:“我和你爸都是逃荒过来的,如果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到不了陕西。做人要懂得感恩。”从那以后,只要碰到乞讨的,杨书成都会伸出援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