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舆论呼吁用法律手段守护经典
恶搞红色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化思想问题,同时也是法律问题。相比于单纯思想上的引导,诸多媒体和专家更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典作品原创作者的著作权和声誉权,《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后人也通过媒体表达了法律维权的郑重态度。
主流媒体通过引述法律专业人士意见,阐释经典作品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及其后人的维权途径,说明恶搞红色经典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建议完善立法规范,开展相关普法教育,促使广大网民切实认识到恶搞行为的法律后果,有利于更好地守护经典。
红色经典作品普遍年代久远,早已广为传唱,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其是否还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些网民对此存在很大的误区。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引述律师观点指出:“虽然谱曲作者冼星海已去世70余年,但是其作品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将永远得到保护,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而恶搞表演《黄河大合唱》经典歌曲,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已超出合理使用的程度,涉嫌侵害作品的完整权。”此外,《新京报》引述律师观点认为,视频发布平台的管理者如果明知是侵权作品,仍然不采取删除、屏蔽等措施,也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此类法律专业阐释清晰地解答了舆论的困惑,有利于纠正普通民众的错误认知。
作为文化市场主管部门,文化部加强互联网文化市场监管,依法严查恶搞红色经典等违法视频,亦是职责所在。只有依法维权、依法监管,才能更好地维护文化市场的和谐有序。
舆论引导“效”评估
(一)廓清对恶搞经典的模糊认识,任重道远
在本次事件中,主流媒体敏锐捕捉到恶搞《黄河大合唱》在一些单位年会中形成的歪风邪气,并进行了曝光和批评,有效遏止了恶搞现象在更大范围蔓延的可能,引导社会各界共同阻击恶搞行为,特别是上传到网络的扩散行为,有利于引领全社会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净化网络空间。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此前报道了经典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遭到恶搞,激怒了词曲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后人,他们怒斥恶搞者“忘本”、“不可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