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洋垃圾阻击战:存大大小小中介 许可证被多次倒卖

2018-02-04 06:20:5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海关缉私警察跟着给兄达公司送料的货车,在一处不起眼的居民区里发现了兄达公司的一个加工点:狭小昏暗的简易棚里,杂乱堆放着废旧衣物和纺织下脚料,现场棉絮飞扬、机器轰鸣,工人只佩戴口罩,往破旧简陋的设备里不断填塞原料,刺鼻的酸臭腐败味一直弥漫到周围居民区。这个加工点的主要任务是把边角料分解成棉絮再织成棉纱,制成的棉纱运至兄达公司后,再进行下一道加工,最终成品就是医用棉制品之类的再生类纺织品。

斩断“洋垃圾”走私链

有环保资质的正规持证企业开工不足、机器蒙灰;无环保资质的工厂,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开足马力,还发愁原料不足。上海海关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凭许可证限制进口的废塑料、废棉具有一定再利用价值,但必须由有环保资质的正规持证企业按照环保要求生产加工。限制类的固废一旦转手卖给无环保资质企业,在加工利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污防设施,既会威胁工人健康,也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7年全国海关启动“蓝天”行动,严打固体废物走私。记者从上海海关获悉,2017年以来,上海海关全力阻击各类“洋垃圾”,在国门一线力斩污染之痛,全年刑事立案12起,查证涉案废塑料、废矿渣、废棉等固体废物共计1.39万吨。

“洋垃圾”走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走私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这类废物本身就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会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一类是违反国家规定,将限制进口的废塑料、废棉等违法转卖给无环保资质的企业。上海海关查获的固体废物走私案以倒卖许可证走私进口限制类货物案件为主。“这类案件环节多、关系网复杂,因此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也难。”侦办该案的上海海关缉私警察陈培勇说。

由于存在大大小小的“洋垃圾”中介,许可证被多次转手倒卖。假借正规企业的许可证进口固废,从海关通关环节体现出来的相关企业都是有资质的公司,仅凭通关数据难以发现走私事实,而从物流车队、运输路径、进口品种及数量等各个环节入手海量排摸就可发现蛛丝马迹。“许某某走私进口废棉这个案子点多线长,又是跨省区,我们通过资金流、货物流以及人员关系几个方面固定证据,方才斩断‘洋垃圾’走私链。”陈培勇说,“打击‘洋垃圾’走私是海关缉私警察的职责,更体现了海关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