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陕西未来能源化工公司与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共同投资777亿元建设的榆林煤间接液化一期后续项目正式落户榆林。该项目一期二阶段400万吨煤(间接制油)装置计划明年开工,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超清洁油品、塑料橡胶等多种煤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煤炭生产第二大市和油气当量第一大市,近年来榆林市跳出资源采掘依赖,采取引进大集团,建设大园区、实施大创新、实现大协同的发展策略,全面加快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的能源革命。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推进资源清洁利用和深度转化,正成为当地主导产业转换动能的新“引擎”。
位于榆林市靖边能化工业园区内的榆能化煤油气资源综合清洁利用项目,以煤、渣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主要产品为60万吨聚乙烯和60万吨聚丙烯。项目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该项目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要素优化组合、工艺集成创新的方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合成甲醇专利技术,有效弥补了煤制甲醇“碳多氢少”和天然气制甲醇“氢多碳少”的不足,达到碳与氢的最佳耦合利用;
同时将渣油裂解装置的富氢气、富甲烷气作为甲醇装置的原料气和燃料气,能源综合转化率达61.88%,碳资源利用率达55.75%,被联合国确定为“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行走在管道蜿蜒的榆能化项目基地,记者未发现一处污水排放口。项目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该园区的高盐废水处理,采用陕西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的多级膜法分离与多效蒸发结晶工艺技术,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和大部分盐的资源化利用,每年可节约水资源消耗近1000万立方米。
近年来,榆林市依托长城沿线和无定河沿岸千里工业走廊,集中打造榆林经济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以及多个县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资源深度加工转化项目。通过大规模的高端产业链建设,榆林“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转型路径正日渐清晰。
在陕西双翼煤炭有限公司煤化厂,工人们争分夺秒地建设15万吨焦化炉。厂长曹宝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生产的“兰炭”是治污减霾的紧俏货。兰炭又称半焦,是一种清洁燃煤。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调查显示,在PM2.5排放方面,传统兰炭比洗块煤降低75%,升级版兰炭降低90%以上;在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多环芳烃排放方面,传统兰炭较洗块煤排放降低80%以上,升级版兰炭降低97%。2012年,榆林“神木兰炭”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兰炭的市场前景好,厂里的成品库存从没超过3天。今年厂里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10台这样的炉子,用干法熄浇技术生产兰炭,全部投产后产能将增加2倍。”曹宝元说。
近年来,榆林市在实现技术突破后,专门制定了《兰炭产品技术条件》《兰炭用煤技术条件》《兰炭产品品种及等级划分》3个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打响“榆林兰炭”品牌。目前兰炭产业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已经成为京津冀鲁等区域替换散煤的主力军。
在榆林市米脂县,一处占地6亩、装机容量200KWp的小型光伏电站十分显眼。“这个扶贫电站一年能为背东山村带来20余万元的收入。”负责承建电站的榆林能源集团惠民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说。榆林市把开拓新能源产业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启动首批152个村级示范电站,总规模3万千瓦左右,覆盖贫困村149个,可使6710户群众年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
榆林是煤炭生产大市,不少地方是煤矿备采区和采空区。为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榆林市因地制宜规划出5个集生态农业和光伏发电于一体的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通过地下矿产开采、地上建设蔬菜大棚,大棚顶上安装光伏设备的立体生产模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38万千瓦,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紧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到2020年,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国家大型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榆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春临说。经济日报记者 雷 婷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