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碗制作是个精细活儿,旦增起初学起来很费劲,打磨、晾晒、雕刻、上色,手上被磨出了一道道茧子,腰也受过伤。合作社的墙角下,堆着很多“失败”的木碗,白玛多杰拾起来一个,“你看,这都是他们学手艺时做废了的。”往村子里运木材不容易,白玛多杰也觉得心疼,却从来不说什么,每个月合作社还给学徒1000元补贴。
村民打造的木碗以每只100元左右的价格销往各地
今年1月,两位学徒成功出师,开始带着新加入的贫困户制作木碗。合作社迄今已为11个村民提供了岗位,他们每个月可以拿到1000~2000元收入。村子里有9户重点贫困家庭,合作社以分红的形式,每年给予每户1500元的生活补贴。白玛多杰算了笔账,这9个月来,除去制作木碗的成本、支付给村民的工资和分红,一共赚了5万元。
一个优质木碗,从选材上就有讲究。白玛多杰常常到正在修建的拉林铁路附近寻找核桃树,观察树上的斑点和结节判断其优劣。他说,一棵核桃树大概可以做2000个木碗。
木材选好后,要用手工和机器打磨形状,如果是纯手工打造,平均两天出一个,用机器一天能做20个。之后,木碗要在水里泡上一整天,然后在木屑里埋两个月。
“这些木碗埋了20多天了。”白玛多杰走进仓库,掀开一块棉布,在一小堆木屑里露出了几个木碗。一个藏地木碗成型需要小半年时间,没有结节、颜色均匀、盛热水不烫手,就算是比较优质的了。
村民旦增正在制作木碗
白玛多杰经常利用一切机会推销木碗,参加扶贫攻坚培训会议和村级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时,他特意印制了名片,挨个发放,“现在有很多人来订做,销量也大了。”
卧龙镇镇长洛桑旦增说,以往村民以耕种农田、饲养家畜为生,等着国家补助,现在他们通过藏地木碗,学了技术,也增加了收入。之前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大多在2300元以下,现在最低的都突破了4000元,塘崩巴村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目前,藏地木碗只在藏区几个城市出售,作为艺术品被游客买走。白玛多杰希望,“以后在碗上做点彩绘,或者制作成红酒杯、饭盒等形状,扩大销量,将更多收入分给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