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10月30日消息(记者李强 通讯员深卫信)记者获悉,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深圳市医疗机构陪护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未来陪护人员从事陪护活动前要做登记,陪护活动时需佩戴医疗机构发放的标识牌,陪护活动中接受医疗机构及卫生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管理,这一举措在国内尚属首例。
近几年,随着深圳医院就医人数迅速增长,医院住院患者对陪护人员的需求量亦越来越大,陪护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辅助行业。而医院各病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属陪护、探视人员过多,陪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情况,导致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陪护人员管理困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给病区管理和患者健康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或者其亲属聘请的陪护人员在医疗机构内从事陪护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具体办法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而在具体执行上,《办法》则进行了明确。
《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登记陪护人员的信息主要包括姓名、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住址、与患者的关系等内容,这也意味着,在陪护人员监管上,深圳将实现陪护人员信息的登记管理。
“通过信息登记,便于对陪护人员进行管理,也能更好保护患者自身的利益。”深圳市护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丁小容表示,以往由于陪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陪护人员在工作中往往偷工减料,甚至会占患者的“便宜”。
据丁小容介绍,以广东地区为例,病人家属喜欢给病人煲汤滋补,但在有的病区,有的陪护人员则会私自尝起头啖汤来。而早前在广东省某县医院就医的一名男子因过量饮酒不省人事,输液的时候一名陪护人员竟然趁机将其手机偷走。“伴随着信息登记制度的建立,未来将对这些乱象形成震慑力。”丁小容说。
此外,未来在对陪护人员管理上,《办法》也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向登记的陪护人员发放陪护人员标识牌,并在陪护人员结束陪护活动后将标识牌收回。
在建立信息登记制度的同时,在如何进行陪护上,《办法》也要求医疗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陪护人员进行指导。此外,《办法》以列举的方式对陪护人员“不得有”的11类行为加以明确。
在对陪护人员的定义上,《办法》则明确,是指“患者或者其亲属聘请,或者自愿无偿在医疗机构内为患者提供陪护和生活照顾的人员。”而作为家人、亲属、朋友,在如何陪护上,不少看似简单平常的事情却也有着大学问。
以输液为例,“输液滴慢点”是不少人的印象,因为害怕“对心脏不好”,不过,作为陪护,给患者调节输液速度却是不被允许的举动。
“以甘露醇溶液为例,一般250mL的溶液要在15到30分钟内滴完,这样才能起到脱水的效果。如果滴得慢,在护理中,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丁小容说。
另一方面,以喂食为例,丁小容也表示,在护理中,也有讲究。“对于一些肠胃手术后的患者,首先要恢复胃肠蠕动,如果这时候就冒然喂食,就会影响病情的恢复。而对于一些老人,如果没有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就冒然喂水,会引发呛咳导致吸入性肺炎。”丁小容说。
此外,《办法》规定,在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时,陪护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师或者护士报告,陪护人员须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及隐私予以保密。而陪护人员患有精神分裂症、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不得从事陪护工作。
链接:
●陪护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规定:
(一)按照要求进行登记,并提交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
(二)遵守医疗机构及病区有关管理制度;
(三)从事陪护活动时佩带医疗机构发放的陪护人员标识牌;
(四)接受医疗机构及卫生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管理;
(五)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值班医师或者护士报告;
(六)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及隐私予以保密。
●陪护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连接输液管或者拔出输液管路、调节输液速度、更换引流管等;
(二)操作监护仪等急救、诊疗设施设备;
(三)调节氧气开关,更换或者加减湿化瓶用水,为患者做吸痰、雾化吸入等;
(四)为鼻饲患者灌注食物或者药物;
(五)未经卫生技术人员指导,做热敷、冷敷;
(六)未经卫生技术人员同意,为危重、术后或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更换床单、改变体位或者下床活动等;
(七)未经卫生技术人员同意,为患者喂食、喂水;
(八)擅自翻阅病历或者其他医疗文书;
(九)为患者解释病情;
(十)在医疗机构内从事推销商品等活动;
(十一)开展其它医疗卫生技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