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大会之声”报道,时代龙腾虎跃,我们也需要“龙马精神”。工作和生活,画风变得能有多快?爱摄影、爱旅游,有人因此由杂志主编转行旅游视频导演;有的艺术家爱上泥土味道,“有机”成为生活主题;还有人,从业余马拉松选手跑成援助志愿者,律师整天沉迷于排练话剧……中国之声特别节目《请回答2017》,一起来了解“小众生活达人”五年里的平行人生。
昨晚(20日),观察员沈静文和主持人姚轶滨向小众生活达人提问。
什么算“小众”?比如有机蔬菜。学艺术出身的马彦因为另一个头衔广为人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项目负责人”。她说:“我就想澄清一点,就是所谓‘齁贵齁贵’的有机菜,其实我觉得完全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
马彦表示,在这个市集里,土豆的价格大概是十块钱一斤,“大一点的土豆一个其实就一斤了。”她没有具体计算过自己在做饭这件事上的花销,但是很多的“集友”关注这个事情。
马彦称:“大家会因为觉得这个菜很贵,买回去以后就把它烹饪得特别细致,比如每个部分都会吃掉它,全食物料理,算下来的话并没有贵特别多。”不过,马彦补充,是否要吃有机菜,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喜好。
问题来了,吃那么贵的菜,图啥?
“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马彦。都说吃有机菜为的是健康,作为一个工薪族来讲,早饭、午饭、有的时候加班餐,未必能够在家里解决,可能去吃个馆子、叫个外卖等等。那偶尔吃一两顿有机菜管用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笑答,“有机菜不是药”,“不能包治百病”。
胳膊肩膀硬邦邦、浑身上下腱子肉。张萌3年多前,因为轻度抑郁选择奔跑,国内外39场马拉松比赛跑下来,已经有了一个更“高级”的身份——急救跑者。
张萌说:“既然是志愿者,既然是一件有爱心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去追求自己的成绩。你去了,你的任务是帮助有困难的人。当然,像一般的抽筋我们其实也不管的,我们只处理有特别急症的,比如中暑、没有心跳。”
对于“越野跑、马拉松、健身房,当中有个鄙视链”的说法,他表示:“只会比速度吧。”
张萌不承认鄙视链,却承认另一种虚荣。基本上每场马拉松跑完之后,张萌都会发朋友圈。他笑说:“这个机会不能错过!”
谭欣,曾经稳如泰山的杂志主编,如今旅游视频节目的导演,听到马拉松三个字直摇头,“我就是一个反马拉松主义者,因为我就喜欢在家里躺着。健康就是让我自己舒服,我舒服了就健康了。”
但谭欣也有自己的虚荣。他说:“有一次我去梵蒂冈,都准备走了,然后我刷朋友圈,就看到有个朋友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发了一个全景图。我说这个我没去过呀,然后立马又转回去,爬到那个顶上拍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之后发了朋友圈,治愈一个焦虑感。”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最冷门的爱好“演话剧”,来自严谨的法律从业者李小亮。
李小亮表示:“现在你让我吃吃喝喝什么的,我都觉得很没意思,但是我写一个东西,虽然写一个大著作可能写不出来,不过搞文化艺术,能够把我的想法、我的观点通过作品传播出去,也许能带给别人一点思考,我就觉得特别棒,特别有成就感。光跑个步回来发个朋友圈,我觉得满足不了我。”
李小亮说,自己成长于湖南农村,从小梦想明亮舞台;与之恰恰相反的是身体力行有机生活的马彦,这个城市姑娘,期待返璞归真。
马彦称:“我觉得我是有自然缺失症的,长大了以后我才知道有的孩子小时候真的是下河摸鱼、上树掏鸟蛋、在田野里面跑、和小伙伴一起烤玉米烤红薯,我就特别特别地向往这种生活。但是因为我从小就在城市里生活,缺失这个部分,所以我后来可能一直下意识地去弥补。”
这五年来,大家改变最大的生活习惯是什么?通过记者在街头的采访,找到以下答案。
“这五年对于我来说,自己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管理改变比较大,所以我会去健身房跑跑步、健健身。”
“以前不会太关注饮食健康方面,比如当时可能会吃多盐多油的食物,不注重粗粮和水果的摄入,现在自己会更加注重一些少盐少油食物以及绿色健康环保的蔬菜、水果、粗粮的摄入。”
“改变最大的就是想去哪里,都会提前做计划,然后就去了,经济方面也有所提升,想去旅游也方便了。”
“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以前都是开车上班的,现在出行的方式有一些改变,比如我可以选择步行回家,也可以选择比较时髦的共享单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