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迅速崛起 因具有日本所不具备的东西

2017-10-17 08:02:5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最近几年,被中国人熟知的日系大品牌经常爆出质检丑闻。从丰田召回门到高田气囊数据造假,“日本制造”不再是一个神话。

如果上述事件说明的是日本制造业成品出现了问题,那么“神钢”事件说明的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的基础制造业也出现了问题。

“日本制造”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日本本身是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日本制造的成本日渐升高,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和垄断,开始故步自封,已经渐渐无法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二是日本的制度开始趋于僵化,创新乏力。日本媒体曾指出:“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个岗位,每日只干同一件事而不会多问。”

“日本制造”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追求极致。这本来是好事,但这个时代的竞争,焦点已不仅限于更加优化的工艺能力,更需要颠覆式的创新。

三是“中国制造”带来的竞争压力。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中国企业家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使得“中国制造”在与世界水平“失联”多年之后,重新找回了自身定位,已经开始挑战日本制造业的高成本模式。

富士、索尼、松下,这些曾经创造神话的品牌,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而华为、中兴、长城汽车,已经悄悄开始了中国创造的全球化布局。

今天,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做衣服、造鞋等简单工艺,一个接一个的制造业神话不断涌现:高铁、大灰机、卫星、载人航天、航空母舰……

从成本和技术,质量,三方面对日本制造业巨塔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当“日本制造”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其他国家赶超,企业若想维护自身的品牌地位,不得不追求销售业绩,因为这关系到生死存亡。

而当今天下,科技和经济发展瞬息万变,谁掌握了创新的原动力,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抓住了当下的机遇,谁就有可能带来一次新的技术革命。

日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不持续创新,本都守不住。

  我们具有日本所不具备的一样东西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的奋起直追是从模仿和学习开始的,而当时的日本正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客观的说,“日本制造”不仅曾是样板,还是老师。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连被称为“洋火”的火柴都自己生产不了,而今天,无论是入海的蛟龙还是上天的神舟,我们都可以自主制造了。我们看待日本这个邻居加老师,已经没有仰视的眼神,更多的是把日本制造发展中的问题引以为戒,实现弯道超车。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工业硬基础做支撑,更需要中国人有笔直的腰板站起来“发声”。

随着近些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甚至是中国创新。华为的手机在欧洲以及非洲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日本所有手机生产商总和。它从默默无闻的品牌,到国内家喻户晓,再到畅销世界的品牌。中国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中国的产品已经由数量向质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科技创新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理念。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品牌与口碑的价值,将其视为生命。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