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1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今天下午,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下属弗劳恩霍夫制造工程与自动化研究所(IPA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和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将依托各自优势在临港合作建设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临港地区智能制造的创新生态体系。该项目中心围绕智能制造和“工业4.0”前沿技术开展深入合作研究,有望成为弗劳恩霍夫协会在中国首个官方合作的项目中心和其第10个海外项目中心。
此次签约既是落实两国总理关于深化中德合作的具体举措,也是调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共同参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成果,将极大增强上海在“工业4.0”领域研究的实力,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落户临港的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建设目标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工业4.0”项目中心,将从信息物理系统、生产线规划、互动式装配、人机共融等方面入手,以面向未来制造模式的智能生产线作为示范载体,研究、发展和演示在产品设计、加工、装配、制造过程管理等制造全流程中的智能元素。其目标功能为:为中国企业、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中德合资企业、在华德资企业、提供“工业4.0”和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服务;为中德两国高校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智能制造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德两国政府的咨询智库。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目前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技术转移源泉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顶尖高校之一,其机械工程专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此次合作是德国“工业4.0”最高水平和中国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强强联合,对中国的工业界、科研界、教育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及产业带动作用。双方将合作开展智能工厂规划、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加工工艺、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中心将遵循非盈利、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的宗旨,以解决智能制造和“工业4.0”建设过程中的共性基础技术问题和应用难题为目标。通过不断承担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委托的各种公共研究和应用转化项目,切实有效的为包括中国企业(包括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企业)、中德合资企业、在华德资企业以及众多新兴中小企业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从而使得项目中心成为连接科研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纽带和沟通前沿技术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
除了在技术发展和产业服务,弗劳恩霍夫-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制造项目中心还将承担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培训功能,即中德科研人员短期交流互访、中德研究生合作培养、人员技术管理培训、企业战略顾问咨询和政府智库等,形成涵盖教师、学生、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政府职能人员的多方位、多层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智能制造系统的政策制定、技术研发直至工程应用的整个建设发展过程,提供全方位、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也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上海市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布局,临港地区对标“中国制造2025”战略,自2015年启动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并加快布局了一批关键功能平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吸引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的集成运营商和技术产品供应商,其中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入选上海首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目前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产业链和产业生态越加完善,此次上海交大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临港签约建设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将成为智能制造功能平台重要的国际合作桥梁;也是临港地区积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率先引进代表世界最高水平应用科研机构,推进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举措。
“工业4.0”是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是指利用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高效的个性化定制生产,将带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49年,由德国科学家、发明家与企业家约瑟夫·弗劳恩霍夫的名字命名。该协会旗下下设69个研究所,研究领域涵盖制造技术、通信技术、纳米科学、电子信息、环境健康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其IPA所正是“工业4.0”研究领域的领头羊,在信息物理系统、下一代工业总线、先进感知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实力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