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果村、萨藏村、沙空村,轰鸣的搅拌机、忙碌的工人、穿行的车辆……一派火热的景象。不远处,一排排整齐的藏式房屋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边境小康村的雏形初步显露。
海拔再高、国土再远,党的惠民政策都要覆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党和政府的关怀。
今年4月,山南市整合配套资金9432万元,全力推进普玛江塘边境小康村建设。
“浪卡子县把普玛江塘边境小康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资金和人力物力上重点倾斜。”浪卡子县县长罗文金说。
即将建成的普玛江塘边境小康村“小康房”,面积在200平米左右,带院子、有阳光房,水、电、路、讯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预计今年年底,措果、萨藏、沙空3个村的群众就能住上新房,其他3个村的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将于明年5月启动。”普玛江塘乡党委书记格桑确拉对记者说。
从“地窝子”“草坯房”到“安居房”“小康房”,展现的是我区边境高寒地区牧民群众住房的变迁,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相信,随着我区边境小康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更多的群众住上“小康房”,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讯员 柯建华 本网记者 段敏)
新华社合肥11月22日电 题:昔日“水窝子” 如今换新颜——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记 新华社记者姜刚、王菲 淮河行蓄洪区划定以来启用128次,转移人口160万人次
新疆日报讯(记者 严小娟 周艺)“小时候,那个把我紧紧抱在怀里的人,我该把她叫做妈妈……”1月30日上午,在伊犁果子沟冬窝子一户牧民家里,7岁的娜孜依拉 ? 吐鲁丝拜克正在朗诵一篇散文
新华社长春2月17日电题:三年,从无名小屯到声名远播——这个“雪乡”是如何做到的? 新华社记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一个执意要进城赚钱的农家妇女,为何留下来做起了农家乐老板?一个司空见惯的“雪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