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草坯房’,面积有十几二十平方米,并且房屋较过去也高了许多,冬暖夏凉,通风和采光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下索村65岁的索朗老人对记者介绍说。
他告诉记者,当时,经济条件好的牧民还对屋内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在屋子里支起了炉灶。
“草坯房”只有一层,主要是因为普玛江塘风大,房子建高了不保暖。
在下索村,记者有幸见到了这种“草坯房”:土坯墙、土地板、土坯灶……一切都是草和土。
下索村“五保户”卓玛次仁老人家里虽然已经盖起了新房,但还留着一间这样的“草坯房”。
“看到它,我就想到了党对我们的关怀。没有党,我们不可能住上现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卓玛次仁老人动情地说。
“安居房”
走进下索村,湛蓝湛蓝的天空下,一排排砖石结构的安居房错落有致。
近年来,在中央的关怀下,我区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普玛江塘牧民群众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房子”。
“安居房建设,国家每户补贴2.5万元,其余由村民自筹,按照人口多少和房屋面积计算,最多的自己出四、五万元,一般的出两、三万元就行。”下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德庆多吉说。
他告诉记者,安居房全部是藏式砖石结构,住房面积大都在200平米左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家家户户购置了藏式家具,用上了家电。并且,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牧民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了电、通了电视、通了电话……村子现代化气息更浓了。
“现在住的安居房比原来的‘草坯房’舒适多了,又干净,采光又好,我们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下索村村民白玛索朗如是说。
“小康房”
新华社合肥11月22日电 题:昔日“水窝子” 如今换新颜——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记 新华社记者姜刚、王菲 淮河行蓄洪区划定以来启用128次,转移人口160万人次
新疆日报讯(记者 严小娟 周艺)“小时候,那个把我紧紧抱在怀里的人,我该把她叫做妈妈……”1月30日上午,在伊犁果子沟冬窝子一户牧民家里,7岁的娜孜依拉 ? 吐鲁丝拜克正在朗诵一篇散文
新华社长春2月17日电题:三年,从无名小屯到声名远播——这个“雪乡”是如何做到的? 新华社记者陈俊、郎秋红、孟含琪 一个执意要进城赚钱的农家妇女,为何留下来做起了农家乐老板?一个司空见惯的“雪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