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河湖源”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留影(拼版照片,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探秘地球第三极
正在阿里进行的“河湖源”考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第二站。按计划,科考队今年还将深入南亚陆路大通道,与尼泊尔等国开展国际科研合作。考察队中,已经出现国际队员的“洋”面孔。
中科院研究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总领队徐柏青说,未来五至十年,中国科学家还将继续走出国门,“考察将涉及中亚、伊朗高原、东欧等‘泛第三极’地区。”
从40多年前中国科学家“单打独斗”的研究,到今天多国联手的跨境合作,青藏高原科考模式转变的背后,是近年来日益显著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变化。
“泛第三极”地区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一路向西,直至中东欧的一系列山地,这些横贯欧亚的山地和高原,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欧亚大陆的气候、生态和资源环境。
近年来,这一区域的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在徐柏青看来,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青藏高原:“升温太快了,每10年全球升高0.17摄氏度,而青藏高原是0.3摄氏度或0.4摄氏度。藏北的降水在增多,南部却在变干。”
徐柏青说,这些气候变化是总领科考的大问题。而青藏高原对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环境的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湖源”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队长、中科院研究员杨永平称这种影响为“溢出效应”——作为气候启动区的青藏高原,其内部湖泊面积和水量的扩张,是否会影响北半球的干湿格局?“亚洲水塔”内冰川的变化,是否会改变多条河流的命运?……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整个“泛第三极”地区的水资源安全、自然灾害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或许都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