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尽快取出钢筋,让钢筋发生轻微位移,那病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郭燕舞说。
钢筋该如何拔除?邱前辉说,当时结合三维重建结果,医生团队认为不需要开颅就拔除钢筋。“因为钢筋贯穿位置紧邻椎动脉,手术时,拔出时一旦发生大出血,医护人员可以用手指探入‘通道’,帮助患者压迫止血。”
在完成充分的术前准备与患者麻醉后,耳鼻喉科的李永贺教授小心翼翼握住钢筋尾端,轻轻旋转着向外用力,钢筋平稳地向外缓缓移动。十几秒后,钢筋被成功拔出。
钢筋拔出后,邱前辉立即清理袁飞颈部创口,用纱布帮他止血。郭燕舞团队则沿着钢筋进入颅内的狭小通道,对颈椎、椎动脉和颅底进行探查,清理出不少碎骨屑和失活组织。经过CT检查,袁飞颅内没有明显大出血,手术顺利结束。
手术结束后12个小时,袁飞脑组织挫伤部位渗血增多,脑水肿开始严重。针对这样情况,郭燕舞说,“虽然第一次手术保住了病人的生命,但如果不进行第二次手术,病人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郭燕舞解释,“由于钢筋穿过的‘通道‘周围的渗血慢慢增多形成了不小的血肿。再加之挫伤的脑组织不断水肿,对正常脑组织形成了较大的压力。所以他需要给患者做开颅手术,释放脑内压力。”
为了兼顾创道的完整性,郭燕舞在袁飞的颅骨上开两个窗口,分别进行了小脑和大脑的两处手术。由于创道长、术野深、颅内出血多,第二次手术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才彻底清除了创道的淤血和失活脑组织。袁飞的病情再一次成功得到逆转。
经过两周的治疗,已转入普通病房的小袁病情逐渐稳定,神志慢慢清醒,但情绪有些烦躁不安。郭燕舞说,“这是一种好迹象。很多脑部受伤患者痊愈前,都会出现烦躁不安的反应。”
目前,袁飞的语言、视力和智力水平都算正常。昨日查房时,小袁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还说“我想吃碗面条”。在场的医护人员松了一口气,并打心底里为他高兴。